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 第53章 无懈可击(大章求追读

第53章 无懈可击(大章求追读(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第53章无懈可击(大章求追读!!)

刘恪刚带着赵宁领军出城,张淮阳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昨日只差半刻钟,他就能赶到琼州城,只可惜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张淮阳知道自己得担很大责任。

折了两万兵马,还有乞颜石、乞颜亨两人,再加上之前的乞颜构和一万骑兵,虽说事出有因,但终究还是对东胡南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那位昭武帝,确实有能力。

不仅武艺过人、奇计百出,更让人佩服的是,敢于和士卒出生入死。

而且在鼓舞士气方面相当有一手,每逢出战,只要在阵前一通妖言,就能让汉军士气提升三成。

还能心甘情愿为手底下的将领,吸引乞颜石的箭、乞颜亨的刀。

将自己当做诱饵,去换取更大的战果。

“有些不合时宜了。”

“南浦郡距离琼州城最近,出兵所需时间最短,且郡城地形较为复杂,不适合修建内墙阻挡地道,因此汉军最可能以此法进攻南浦郡。”

“那么是障眼法?”

粮草损失,也能从郡城中再度调集。

他不禁再次心生佩服。

张淮阳其实心里一直都很奇怪,以昭武帝的手段,应该早就识破了杨仲的立场,而杨仲竟然没有跟着乞颜构一起死,反而活到了现在,真是匪夷所思。

确实是古之名将风范,这样即便知道昭武帝要亲征,要夺城,也不知道应该派军去哪里驻防。

张淮阳并不是很意外,昭武帝是在效仿先祖。

任凭张淮阳再怎么稳健冷静,此时都愣住了,有些失态。

暂且败上一阵,算不得什么。

张淮阳的自言自语,越来越有条理。

最直观的就是兵源、粮草。

他继续道:“然后汉帝让人拿了一堆从宇文氏家中搜出来的书信,给大臣们看了,表明不再追究,最后一把火全烧了。”

张淮阳立即做出最稳妥的决断,直接带主力大军回到振浦郡城中休整,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

在张淮阳看来,新登基的昭武帝,属于有能力有手腕的一类皇帝。

不过张淮阳并不打算以此为自己辩解什么,夸赞敌人毫无意义。

如果加上一开始的《治民疏》,可能是想再敲打敲打世家门阀,抬一手寒门,让朝中有更多的自己人。

“必然如此,城中有我军暗线,会将出征的消息传出来,昭武帝肯定也是知道的。”

这样的皇帝,放在哪个时代,都绝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明君。

张淮阳接过抄本,看了看,大为感叹:

从高皇帝喊出“与天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后,大汉就注定会有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

“只要成功突破到地道入口,控制住入口哪怕一柱香的时间,也足够用土囊封住入口,将地道里的汉军闷死。”

“有何消息,说吧。”

“穴攻用在攻城之中,目的无外两种,一种是挖地道进城,另一种是破坏城墙。”

那探子便道:

“汉人皇帝将《治民疏》给大臣们传看。”

张淮阳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东胡之中,门第之见相对于大汉,要浅的许多。

皇帝手里是有兵,但这可不是天下大定的和平时期,还有着外敌!

“最好的防守方法,便是是主动出击,捣毁地道入口。”

“嗯。”

张淮阳又点了一个人:“你将此事告知北浦郡守将,他经验丰富颇有智计,会知道怎么做。”

而后他继续分析道:

张淮阳摇了摇头,振浦郡地势低洼,并不适合穴攻。

他摇头笑笑,并未因此过度着急,从容不迫的招来三人。

张淮阳将抄本放到一边,没意义的东西罢了:

张淮阳点了一个人:“你将此事告知南浦郡守将,要他格外小心。”

“汉帝要御驾亲征。”

“皇帝是打算按着这封奏疏,来改革了?”

就算是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之中,也说不定会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即便屠,也是屠几家留几家,让那被留下的几家感恩戴德。

“如果地道太狭窄不通风,就无法把木桩烧毁,在地道之中的汉军,也会难以呼吸。”

昭烈皇帝再兴汉室时,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汝南袁氏,更是直接登基称帝了!

“此法的关键之处在于,通风。”

还得靠这些将领的威望,来安抚连吃败仗的士卒,鼓舞士气。

他们耗得起,大汉耗不起。

经由琼州城中不断传出来的情报,他已经知晓,大汉之中那位擅长穴攻的将领,就是皇帝本人。

“这样应该就稳妥了。”

东胡人手里,也有兵,更多,更强的兵!

要知道就算是东胡人,打下州郡之后,大多也是劫掠世家,而不是屠。

皇帝有能力有手腕的时候,这些人会是治理天下的助臂,皇帝没能力,水平菜,这些人就是社稷蛀虫。

而汉军可以出小股兵马,截断粮草,这样不用攻城,也不需要和南军主力对上。

各地世家豪族根深蒂固,谁都能在乱世之中举兵,成为一方势力。

连折左贤王、乞颜石、乞颜亨之后,南军之中叫得上姓名的将领,有些捉襟见肘。

光武皇帝就没有多加理会,直接付之一炬。

只要琼州三郡在他们手中。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他派去的三人,都只是军中的普通都尉,各郡郡守不一定认识。

“昭武帝倒是多心了。”

“嗯。”

也就是昭武帝效仿先祖,表明造反的只有那几家,其他人一概不追究,用来安定朝中人心。

“烧信?”

穴攻能守,更善攻,一个精通穴攻的将领攻起城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