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无懈可击(大章求追读(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确实不好守。
但他出于谨慎,还是点了第三个人,从容不迫道:
“你带领一营兵马,去振浦郡,押送粮草,顺便告知守将提防汉军攻城。”
大汉迟早是要败亡的。
主力兵马行军缓慢,而且琼州的路是真不好走,水路纵横,行军极慢。
东胡南军折损两万兵马,能立刻从郡城后备军中补员。
“你们三人速去各郡告知郡守。”
“虚虚实实,方为上策。”
说到这里,探子心中还有几分嘲笑,好好一个皇帝,竟然在朝堂之上跟个小孩子一样哭闹,难道是想要博取同情吗?
能做的只有告知三郡守将,加以提防。
当年大汉的光武皇帝,在讨伐河北王朗时,收缴文书,截获手下和王朗交往的书信大几千封。
“回城休整。”
这不是转攻为守,这是休整。
“嗯??”
但目前大汉的一城之地,根本支撑不起这样强势的皇帝。
“北浦郡内可以修建内墙,不方便挖地道进城,如果汉军要以穴攻攻打北浦郡,很可能会选择破坏城墙。”
确实有手段,在保证朝堂安定的情况下,不断从世家大族手中安插自己的亲信。
会做法,会挖地道,行事不循规蹈矩,很难让人猜到他下一步的动作,饶是以张淮阳的稳健,都有些头皮发麻。
不过张淮阳也为此做了准备,三人都是样貌特征比较明显的东胡人,不存在郡守不信任的情况。
因为和他联系的人,正是东胡南军主帅,张淮阳。
而且振浦郡是屯粮重镇,守将是东胡军中宿将,早年也和乞颜石、乞颜亨一样,参与过长安之战,即便他什么都不提醒,也不会犯太大错误。
“至于振浦郡”
当年就是东胡大可汗一手提拔的他,现在大可汗虽然身体不好,但张淮阳依然相信大可汗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汉军偷营的一把大火,几乎让东胡南军把粮秣丢了个干净,现在要重整士气,粮秣必不可少。
只要刘雉儿手中仍旧只有琼州城一城之地。
“看似拿三郡,实则只是取一郡,这消息便是故意传给我军。”
“破坏城墙,需要将地道挖到城墙之下,撑上木桩,随后只要烧毁木桩,就能让城墙塌陷,而后攻入城中。”
正写着奏疏的张淮阳,抬头看了眼来人,将其引入帐内:
“是杨太师的消息吗?”
“万万不可能拿下三郡之地。”
探子咽了口唾沫,手指握拳在手里搓了搓,继续道:
即使稍微耽误战机,也无所谓,等休整好,重新围城,提防穴攻,一样能轻松拿下琼州城。
不过人还是得先派出去的。
当年王莽篡汉,就是借用了世族力量,而光武皇帝复兴大汉,又是借了世族的力量,皇权在变,世族的力量却没变。
“报,将军!”
好一阵子后,他才缓过劲来,揉了揉眉心,一阵沉思。
更离谱的是,由于出身民间,所学颇为驳杂。
一营兵马,也就是两千人,用来运粮刚好。
“三千人,足够在短时间内以穴攻之计,拿下一城。”
“也不知是何人所作,确实字字珠玑,颇有才能,只是”
都不用强攻琼州城,连围城、断粮都不要了,等着琼州城里的世家献城就行。
杨仲一直都和东胡有联系,甚至比宇文氏更高端一些。
既然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信任有加,引为心腹;那么自然的,也就不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肝脑涂地,奋不顾身。
张淮阳轻轻点头,东胡两次大败,都是昭武亲征,吃着甜头了,继续亲征,也很正常。
“之后呢?杨太师来信,必然不是为了这些小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他只是将大汉新帝登基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写在奏疏上。
不过张淮阳本来也没打算派军回防,东胡势大,败上一两场,大可汗不会说他什么,可要是转攻为守示弱了,以大可汗的脾气,必然一通骂。
如果真是这样,他反倒还要感谢献上《治民疏》的人才。
张淮阳稍作思考:
“御驾亲征取三郡,也有可能全是障眼法,一郡不取,而是在琼州游斗,直接断绝我军主力粮秣供应。”
张淮阳不解:“治民疏?”
如果用看待将领的眼光来评判,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具意外性的名将。
探子道:“并没有,汉帝只杀了三个大臣,在朝堂上哭闹一番,发了通脾气。”
说句不好听的,大汉会亡,世家亡不了。
探子拿出一封信:“这是杨太师的抄本。”
“说道粮秣.”
大军行进根本比不得小股兵马,如果让汉军在他们回城之前,就把城给偷了,反而麻烦。
张淮阳的神情变得严肃而专注,像是想通了什么。
南军如今得重新筹措粮草,需要从振浦郡运粮。
以至于在东胡大军的强势,以及心中的恐惧之下,才有后来的世家贵族举城投降。
“三千人,取琼州三郡。”
张淮阳重新捋了一遍思路,觉得没什么问题。
随后找来一张地图,默默测量考究了半天,又招来几个琼州本地的汉人,询问再三,才露出一抹古怪之色:
“没有任何特殊的地形,那么还是想挖地道?”
不过他也很清楚,大汉的世家门阀,强势到了什么地步。
“想要从地道攻进城的难度很大,地道要非常宽阔,能够容纳大量士卒快速入城。”
而且以那些将军的傲气,也不会去做区区传达军令这样的小事。
汉军之中可没有东胡人,连俘虏都杀干净了。
张淮阳又拿
但他出于谨慎,还是点了第三个人,从容不迫道:
“你带领一营兵马,去振浦郡,押送粮草,顺便告知守将提防汉军攻城。”
大汉迟早是要败亡的。
主力兵马行军缓慢,而且琼州的路是真不好走,水路纵横,行军极慢。
东胡南军折损两万兵马,能立刻从郡城后备军中补员。
“你们三人速去各郡告知郡守。”
“虚虚实实,方为上策。”
说到这里,探子心中还有几分嘲笑,好好一个皇帝,竟然在朝堂之上跟个小孩子一样哭闹,难道是想要博取同情吗?
能做的只有告知三郡守将,加以提防。
当年大汉的光武皇帝,在讨伐河北王朗时,收缴文书,截获手下和王朗交往的书信大几千封。
“回城休整。”
这不是转攻为守,这是休整。
“嗯??”
但目前大汉的一城之地,根本支撑不起这样强势的皇帝。
“北浦郡内可以修建内墙,不方便挖地道进城,如果汉军要以穴攻攻打北浦郡,很可能会选择破坏城墙。”
确实有手段,在保证朝堂安定的情况下,不断从世家大族手中安插自己的亲信。
会做法,会挖地道,行事不循规蹈矩,很难让人猜到他下一步的动作,饶是以张淮阳的稳健,都有些头皮发麻。
不过张淮阳也为此做了准备,三人都是样貌特征比较明显的东胡人,不存在郡守不信任的情况。
因为和他联系的人,正是东胡南军主帅,张淮阳。
而且振浦郡是屯粮重镇,守将是东胡军中宿将,早年也和乞颜石、乞颜亨一样,参与过长安之战,即便他什么都不提醒,也不会犯太大错误。
“至于振浦郡”
当年就是东胡大可汗一手提拔的他,现在大可汗虽然身体不好,但张淮阳依然相信大可汗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汉军偷营的一把大火,几乎让东胡南军把粮秣丢了个干净,现在要重整士气,粮秣必不可少。
只要刘雉儿手中仍旧只有琼州城一城之地。
“看似拿三郡,实则只是取一郡,这消息便是故意传给我军。”
“破坏城墙,需要将地道挖到城墙之下,撑上木桩,随后只要烧毁木桩,就能让城墙塌陷,而后攻入城中。”
正写着奏疏的张淮阳,抬头看了眼来人,将其引入帐内:
“是杨太师的消息吗?”
“万万不可能拿下三郡之地。”
探子咽了口唾沫,手指握拳在手里搓了搓,继续道:
即使稍微耽误战机,也无所谓,等休整好,重新围城,提防穴攻,一样能轻松拿下琼州城。
不过人还是得先派出去的。
当年王莽篡汉,就是借用了世族力量,而光武皇帝复兴大汉,又是借了世族的力量,皇权在变,世族的力量却没变。
“报,将军!”
好一阵子后,他才缓过劲来,揉了揉眉心,一阵沉思。
更离谱的是,由于出身民间,所学颇为驳杂。
一营兵马,也就是两千人,用来运粮刚好。
“三千人,足够在短时间内以穴攻之计,拿下一城。”
“也不知是何人所作,确实字字珠玑,颇有才能,只是”
都不用强攻琼州城,连围城、断粮都不要了,等着琼州城里的世家献城就行。
杨仲一直都和东胡有联系,甚至比宇文氏更高端一些。
既然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信任有加,引为心腹;那么自然的,也就不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肝脑涂地,奋不顾身。
张淮阳轻轻点头,东胡两次大败,都是昭武亲征,吃着甜头了,继续亲征,也很正常。
“之后呢?杨太师来信,必然不是为了这些小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他只是将大汉新帝登基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写在奏疏上。
不过张淮阳本来也没打算派军回防,东胡势大,败上一两场,大可汗不会说他什么,可要是转攻为守示弱了,以大可汗的脾气,必然一通骂。
如果真是这样,他反倒还要感谢献上《治民疏》的人才。
张淮阳稍作思考:
“御驾亲征取三郡,也有可能全是障眼法,一郡不取,而是在琼州游斗,直接断绝我军主力粮秣供应。”
张淮阳不解:“治民疏?”
如果用看待将领的眼光来评判,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具意外性的名将。
探子道:“并没有,汉帝只杀了三个大臣,在朝堂上哭闹一番,发了通脾气。”
说句不好听的,大汉会亡,世家亡不了。
探子拿出一封信:“这是杨太师的抄本。”
“说道粮秣.”
大军行进根本比不得小股兵马,如果让汉军在他们回城之前,就把城给偷了,反而麻烦。
张淮阳的神情变得严肃而专注,像是想通了什么。
南军如今得重新筹措粮草,需要从振浦郡运粮。
以至于在东胡大军的强势,以及心中的恐惧之下,才有后来的世家贵族举城投降。
“三千人,取琼州三郡。”
张淮阳重新捋了一遍思路,觉得没什么问题。
随后找来一张地图,默默测量考究了半天,又招来几个琼州本地的汉人,询问再三,才露出一抹古怪之色:
“没有任何特殊的地形,那么还是想挖地道?”
不过他也很清楚,大汉的世家门阀,强势到了什么地步。
“想要从地道攻进城的难度很大,地道要非常宽阔,能够容纳大量士卒快速入城。”
而且以那些将军的傲气,也不会去做区区传达军令这样的小事。
汉军之中可没有东胡人,连俘虏都杀干净了。
张淮阳又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