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59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

第259章 苏公楼和皇家水泥厂(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苏泽修改了《大庇天下寒士疏》,加入了有关新式水泥土楼的建造建议,完成了最终版的奏疏。  

——模拟开始——  

《大庇天下寒士疏》送到内阁,阁老们都票拟赞同你的奏疏。  

但是奏疏送到内廷后,皇帝担心工期太长,耗资巨大,又要内帑出钱,搁置了你奏疏后半部分修造新式水泥土楼的建议。  

皇帝部分批准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9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果断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99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叹息一声,看来是隆庆皇帝被自己薅羊毛太狠,也有了心理阴影。  

工部总共这点预算,皇帝也担心新式水泥土楼烂尾,最后还不是要内帑出钱?  

改善官员住所,这件事对于皇帝而言优先级本身就不高。  

这倒也不能说是隆庆皇帝苛责臣下。  

皇帝长于深宫,养育在妇人之手,根本不懂民间的疾苦。  

皇帝也不知道这些京师低级官员的生存现状,自然也对他们缺乏共情。  

如果只花费200点威望值,就能执行这道国策,苏泽觉得已经很赚了。  

因为这道奏疏,可不仅仅是为了在京官员谋福利。  

苏泽要做的,自然是推广水泥钢筋,为了促进水泥和冶铁产业发展。  

能将东西造出来,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  

要让水泥成为新产业,可不仅仅是造出水泥这么简单。  

零星的实验室产出,和工业化生产完全是两个概念。  

苏泽穿越前的很多实验室技术,在实验室生产已经很稳定了,只要几个研究生牛马就是手搓不错的产量。  

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是可复制的批量制造,是大规模连续稳定廉价的生产。  

所以“打通产学壁垒”,是前世大学经常讲的事情。  

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需求。  

这同样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当一个产业欣欣向荣,能够赚到钱的时候,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产业,改进工艺,降本增效。  

工业化就是一个不断复制裂变增加产量,又通过集约化生产减低成本的过程。  

可是任何一个产业初期,都是前途暗淡的,投资者和顾客都需要时间接受新产品,如果没有销量和利润,也很难继续投入。  

所以前世才有所谓产业政策的办法,也就是通过补贴等手段,先把产业发展起来。  

等到产业发展壮大,然后再逐步取消补贴,最终培养出新的产业来。  

产业政策对于大明还是有些太先进了,苏泽用的更加简单直白的方法,那就是官府投资。  

正如苏泽在水晶宫博览会上做的那样,通过展示钢铁和玻璃的宏伟建筑,推广了房山的玻璃。  

现在房山已经扩建了窑厂,又增建了三座玻璃窑,日夜不停的生产玻璃。  

也正如苏泽预计的那样,随着大量订单的涌入,房山玻璃厂也在不断改进工艺,提供产能,并且开始推陈出新。  

比如有工匠用碎掉的彩色玻璃拼接成马赛克玻璃,这种颇具艺术感的玻璃变废为宝,被很多权贵当做装饰,贴在家里的鲜艳位置上。  

再比如有工匠发明了吹压法制造平板玻璃。  

这种方法用铁管将玻璃吹大,然后再压平延展开,可以制作更薄的玻璃。  

但是缺点是在玻璃中央会留下一圈圈的吹痕。  

这种玻璃用料少,重量轻,唯一缺点就是难看一点,价格自然低不少,于是迅速成为京师普通人家抢购的商品。  

苏泽虽然提议修造了直沽炮台,但如果只靠军工产业来推广水泥,速度未免太慢了一点。  

而且军工要求和民用也不一样,军用的水泥可以不计成本,但是民用的水泥是要算成本的。  

所以只要新式水泥土楼的圣旨下来,那自然有人会看到水泥产业的机遇,自发投身到水泥产业中。  

这样一来,水泥的产量和价格也会和玻璃一样,迅速增长起来。  

次日。  

和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的一样,隆庆皇帝看到苏泽的奏疏后,深深的皱起眉头。  

隆庆皇帝也摸透了苏泽的“套路”,给京师所有官员造廉租房?  

听到这个计划,隆庆皇帝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计划了。  

就靠着工部追回的这点修葺费用,给京师所有无房的官员造租房,这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工程推行一半,成了烂尾工程,岂不是又要内帑出手?  

不过苏泽奏疏的前半部分,皇帝还是赞同的。  

就在皇帝准备下旨,突然顿了顿,看向在场的司礼监三巨头,问道:  

“李芳,司礼监怎么没有拟红?你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内阁全票通过的奏疏,一般司礼监都会提前拟红,也就是将下发圣旨的公文程序走好,只要皇帝准奏就立刻可以变成圣旨执行。  

但是这一次的奏疏,司礼监没有拟红,引出了皇帝的疑问。  

李芳被点名,他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他说道:  

“陛下,仆臣以为苏翰林的奏疏没有问题,而且陛下应该从内帑出钱,赞助工部修造新楼。”  

隆庆皇帝看向李芳,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