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12章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

第212章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苏泽还是在奏疏开头陈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窃惟国家取士,科场为大典;抡才首重公平,规制贵在严明。”  

“兹有隆庆四年顺天府乡试,已行放榜,本应士林归心,共庆得人。”  

“然榜出之后,物议汹汹,监生聚于文庙,泣诉有司不公。喧腾之口,多指摘官生举额偏倚,尤以解元张敬修位列榜首,引致群疑莫释,以为或有关节情弊,有司徇私。”  

“蜚语流布,非但寒天下向学之心,亦将损朝廷抡才之信,动摇国本,莫此为甚!若不速行澄清,恐滋弊窦,更生事端。”  

写完这些,苏泽就提出自己的办法。  

苏泽的办法有两点。  

简单说,就是《乐府新报》发行特刊,将中举官生子弟的考卷全部刊登在其中,交给京师读书人“学习观摩”。  

当然,这一点还是不能完全摧毁流言,作弊的手段多种多样,还有提前泄露考题等各种方法。  

而且读书人素来都是“文无第一”,科举阅卷本来就有主观成分,这样做也未必就能服众。  

于是苏泽提出第二点,就是请皇帝再给官生加试一场。  

加试就设在御前,由阁部重臣和翰林官员监考,考题就由皇帝亲自出。  

考完以后,再由考官审阅。  

加试并非重订名次,而是检验这些官生的才学,如果都能通过就按照原来的名次放榜。  

若是发现真有舞弊的,则当场将作弊考生逮捕下狱,追查科场弊案。  

同样加试的文章也作为增刊,由《乐府新报》印刷刊发,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参加乡试读书人的范例文章。  

为了确保万一,苏泽还是将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送到内阁。  

首辅李春芳、次辅高拱赞同,三辅张居正因为涉及到自己儿子,请罪在家。  

但是四辅赵贞吉票拟反对。  

礼部本来就反对顺天府乡试改革,更是反对由皇帝插手复试顺天府乡试。  

部内的压力,让赵贞吉票拟反对你的意见。  

隆庆皇帝又下令礼部议事,礼部提出反对意见,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270点。  

是否花费5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但是他也没想到,这份奏疏会被礼部反对。  

但是仔细想想也对,任何改革都是要侵犯既得利益者的,而科举一直都掌握在礼部手里,礼部自然不能容忍苏泽三番五次改革科举制度。  

是啊,你今天改乡试,以后是不是要改贡试殿试?  

是不是要将整个科举制度都改了?  

礼部官员当然不知道,苏泽确实有这样的野心,但是他们知道阻止苏泽继续插手科举,才是维护他们权威最好的办法。  

苏泽选择“否”,这50点威望自然是能省就省,不就是说服赵贞吉吗?今天就去!  

本月模拟次数1。  

剩余威望点:270点。  

通过这次模拟,苏泽也告诫自己,自己已经开始步入深水区。  

自古以来,都是对外的改革容易,对内的改革难。  

无论是开海,还是对俺答封贡政策,这些都是涉外问题,苏泽是在做大蛋糕。  

在之前对藩王下手,宗藩事务是大明文官喷了百年的问题,而且宗藩说起来权势很大,实际上从成祖后宗藩就没有什么政治话语权了。  

要不然山西的官员,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克扣宗室禄米。  

但是科举问题是文官的根本,是士大夫立身之本。  

苏泽三番两次对科举动手,礼部自然要反对。  

而作为代管礼部的阁老,赵贞吉自然也要重视礼部的意见。  

苏泽拿着奏疏,匆匆走向通政司。  

等送完了奏疏后,苏泽看了看自己的威望点,升官后每日威望点的获取数量翻倍。  

算下来,一个月能有近五百点威望点入账。  

苏泽也准备开始对一些更大的问题发起改革了,而这一次哭庙的事件,正好可以成为“那件事”的契机。  

苏泽提前下衙回家,带着妻子回娘家。  

为了处理哭庙的事情,赵贞吉今天很晚才回到家中。  

一到家门口,赵贞吉就接到了门子的通告,苏泽领着赵令娴回家省亲了。  

赵贞吉明白苏泽早不来晚不来,却在这个时候上门,肯定是为了白天哭庙的事情。  

毕竟苏泽的同乡好友申时行卷入其中。  

赵贞吉让管事领着苏泽来到他的书房。  

“拜见赵阁老。”  

苏泽恭敬的向赵贞吉行礼,这还是苏泽成婚后,第一次私下拜见赵贞吉。  

赵贞吉饶有兴致的看向苏泽,只见苏泽拿出奏疏的副本,递了上去。  

看完了奏疏后,赵贞吉眉头皱起来说道:  

“上次你让国子监生参加顺天府乡试,礼部内就有不少非议,现在又上此疏,礼部那边的物议,怕是老夫也压不住。”  

看来自己这趟来对了,赵贞吉的态度并不是礼部官员那么保守,还是可以说服的。  

“赵阁老,科举是国家大典,简拔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公信。”  

“今日哭庙之事本来只是小事,朝廷如果不作回应,反而会寒了士子的心。”  

“苏泽相信主考官申时行定然是秉公阅卷的,将这些中举士子的乡试答卷刊印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