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85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

第185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随机推荐:  

刑部侍郎李一元自从离开了通政司,感觉整个人生都海阔天空起来。  

刑部尚书毛凯,性格上和首辅李春芳很像,对于刑部的部务很少插手,最近毛尚书也学着李首辅告病在家,李一元就成了事实上的刑部一把手。  

而李一元其实也对刑部的事务不太上心,但是刑部运行自有定制,他这个侍郎只需要在大方向上为刑部争取利益就行了。  

而刑部的事务又相对封闭,国朝自太祖订立《大明律》后,基本上也没怎么折腾过,所以只要没有大案要案,刑部的日子还是很清闲的。  

李一元每次坐在自己的公堂内,回想起当年在通政司的日子,特别是再也不用面对苏泽的奏疏,都快要舒服的轻哼起来。  

今天李一元按时来到刑部,照例查看了刑部各司的公文,简单处理了一下就放下笔,刚刚准备翻开《乐府新报》,就听到手下官员通报,通政副使杨思忠来了。  

李一元有些奇怪。  

自从自己不让杨思忠辞官,但是自己又跑了以后,两人的关系日益冷淡,已经到了基本上不来往的地步。  

李一元其实对这老下属也是有所愧疚的,自己留了一个火坑给杨思忠。  

可好不容易能有一个离开通政司的机会,李一元也不可能放弃,而杨思忠业务熟练,是顶替自己的最好人手,所以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今天杨思忠上门,李一元还以为他是要来修复和自己的关系,于是亲自领着官员来到刑部衙门前迎接。  

“孝夫兄,今日通政司得闲?让你驾临刑部?”  

刚说完这句话,李一元就知道自己失言了。  

这话怎么听起来就这么嘲讽呢?  

李一元暗暗反省,自从离开了通政司自己为官的谨慎都丢了,他连忙找补说道:  

“孝夫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通政司事关朝廷机要,什么事情需要你这个正印官亲自来刑部的,让手下通传不就行了。”  

李一元虽然往回找补,但是杨思忠的脸色更难看了。  

李一元干脆闭上嘴,看样子杨思忠不是来修复关系的了。  

杨思忠不冷不热的说道:“李侍郎,本官来刑部是为了公务。”  

看到杨思忠这幅公事公办的样子,李一元心中涌起了不祥预感。  

果不其然,杨思忠道:  

“圣上有旨!”  

李一元连忙让手下官员请出香案,又将刑部内的各司郎中都喊出来,在刑部公堂前迎接圣旨。  

等到杨思忠念完了圣旨,李一元的脸都白了。  

什么叫民律?  

什么叫让刑部详议,拿出法司改制的章程?  

李一元的脑袋如同浆糊一样,杨思忠再也遮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对着李一元和刑部众官员说道:  

“此事皆源于苏子霖的奏疏,他的奏疏本官就不读了,请李侍郎和诸位大人自己看吧。”  

说完这些,杨思忠留下了苏泽的奏疏,潇洒的扬长而去。  

李一元听到苏泽这个名字,应激的颤抖了一下,他连忙拿起苏泽的奏疏,当看完了奏疏之后,他两眼一黑,被身后的官员扶住。  

几名刑部郎中拿过奏疏,看完之后更是面面相觑。  

修律?  

有上进心的官员,当然激动不已。  

但是更多的官员也和李一元那样忧心忡忡,修订律法可是大事,而且按照苏泽的奏疏,要将原本《大明律》中的刑事重罪和民事诉讼分开,又要结合当今遇到的新问题,修订一部民法典,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这样一来,接下来几年时间,刑部估计都不得清闲了。  

李一元终于恢复过来,他拿起奏疏又读了两遍,又看到圣旨御批和高张两位阁老的票拟,他很清楚这趟差使是逃不掉了,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  

史馆中,罗万化拿着苏泽的奏疏,向苏泽询问奏疏上的几条政策。  

罗万化准备在《乐府新报》上开辟一个新的栏目,专门采访相应的官员,在报纸上解释这些朝廷政策的意图。  

罗万化第一个采访目标就是苏泽,而选题自然是苏泽这份搅动刑部诸法司的上书。  

“子霖兄,既然原本《大明律》就有刑律是民律,为何要分开?”  

苏泽说道:“民律要独列于刑律,就是为了轻刑。”  

“轻刑?”  

苏泽解释说道:“地方衙门在办案的时候,遇到一些案件,就会用重刑压制诉讼双方。”  

看到罗万化还是不懂,苏泽说道:“就比如张三向李四借钱不还,原本是借债纠纷,闹到地方衙门后,衙门先以诓骗财物将张三羁押。”  

“张三使人疏通关系,衙门再用诬告一罪将李四抓进大牢。”  

“张三李四受尽了牢狱之苦,最后案子也不了了之。”  

罗万化听完了苏泽的话,他虽然没在地方上任职过,但是对地方衙门的黑暗还是有所耳闻的,赞同的点头。  

苏泽说道:“刑民分律后,日后张三就去民案司状告李四,这案件就只是民律案件。”  

“民案司不设监牢,堂上审结,这样民间之讼有处伸冤,又不至于因为诉讼家破人亡。”  

罗万化连忙记录下来。  

民法典的最大作用,就是将一些民事纠纷轻罪化或者去罪化,从而给诉讼双方一个解决争议的地方。  

历史上的民法典,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这个时代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