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不如不操作(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随即吴牲他又上疏向皇帝解释:“贼势甚强,官兵怯弱,左良玉退避汉阳,乘乱杀掠。
如无精兵在手,面对左良天这个骄帅,不过束手待贼而已,还望陛下成全。”
崇祯一方面以为他言之有理,另一方面为了堵住他的借口,命令兵部迅速发兵支援。
可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直接拒绝。
南迁的事搞不成了。
为今之计,只有继续支持洪承畴在辽东与皇太极的持久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方能把大批兵马全都调回来剿灭贼寇。
现在他们都在前线抵御清军,除非清军主动撤军,才能往回调。
再加上锤匪号称十万人马,如今兵出湖广之地不过三万人,还有大批人马囤聚山西。
若是再把吴国俊这支能打的军队调往湖广之地与贺今朝打生打死。
那完全中了贺今朝的调虎离山之计。
他们就可以从山西太原出发直奔京师。
到时候京师门户大开,光靠京营如何能阻挡住锤匪的攻势?
崇祯听着陈新甲的话,越发的无奈。
他这个皇帝当的越来越不顺心,仿佛一个溺水之人一样,时不时的就得呛两口水。
而且不管陈新甲说的有没有可能,朱由检都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当中。
“贺今朝真是奸贼、恶贼!”
崇祯忍不住喝骂一句,先是议和让他放松警惕,让朝廷可以大力支援辽东战事。
紧接明锤双方无事,拖到明清之间都有些拖不住了,贺今朝开始悄悄出兵湖广,且在湖广畅通无阻。
如此行径,当真是让崇祯大为恼火。
更是对左良玉、吴牲等人无能,不能剿灭锤匪的失望。
可是吴牲也是有苦难言,他督师的时候和杨嗣昌督师的时候大不相同。
杨督师的时候湖广、河南二省尚未残破,征调应手,呼吸可通。
但现在呢,两省郡县残破几尽,兵马钱粮为之一空,文移塘报全都被阻塞。
吴牲也不想轻易放弃,但面对两大强敌之前,仍旧上书请皇帝配合他。
一是议剿贼兵,河南、湖广半数为狡寇蹂躏,道路梗阻,督抚之兵势难调集,新募之兵未必可用。
莫如从边兵中抽调一支(如唐通之类),选骑兵步兵精锐一万,前往湖广支援,随地可以剿杀贼寇。
二是议护行之兵,在边兵尚未调集时,臣先行率兵南京,须派兵防护,从京营中挑选骑兵二千,快速支援。
三是议控扼九江,锤匪东下,南都戒严,黔督李若星都远在数千里之外,凤督马士英护陵不便远调。
楚抚之兵已溃于荆州、承天,急宜另设重臣驻节九江,与史可法互相联络。
四是议费画监纪,大理寺万元吉在杨嗣昌军前赞画,英年妙才,且多历练,似宜加职方衔,仍为臣军前赞画。
五是议调晋兵,臣昔日在山西与许鼎臣相熟,拟调选骑兵一千,赴臣军前调用。
六是议就近酌留兵,杨嗣昌督师时有标兵三万,额饷七十万两,似应照旧派给。
万一不能接济,容臣于所在地方就近截留钱粮,抵扣军饷。
总之吴牲就是在向崇祯要更多的便宜行事的权力,希望能与大明第一宠臣杨嗣昌看齐。
崇祯看了以后,要兵部作速议复。
兵部议复:疏内句句精详,即予照办。
可兵部表面说得漂亮,其实是官样文章。
要调唐通这支边兵必须等清军不再包围松山、锦州才有可能。
况且此时唐通兵不能调走,要从别部选调颇为困难。
光是洪承畴也不答应,本来大军齐聚此处,唐通又用的顺手。
现在到了紧要关头,便要把唐通给调走,当真是想都不要想!
第二天兵部遵旨议复,强调抽调边兵有很多困难,目前只能从蓟镇总兵吴国俊部下抽调三千骑兵。
时至今日朝廷仍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犹豫徘回,举棋不定,既要吴牲前往湖广平寇,又不愿抽调边兵劲旅,万不得已要抽调,也必须以“于边防无碍”为前提。
这就使崇祯陷入了难以抉择的怪圈当中。
他想要两手抓,可是哪一个他都抓不住。
陈新甲也得知目前的情况,深知吴牲现在面对两个强敌,只能靠着九江一线作为屏蔽,根本就不是锤匪的对手,只能靠着其余人合力维持南京不被攻破。
但能维持多久,陈新甲心里也没底。
因为安内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广郧阳府监纪推官朱全给朱由检的奏疏中汇报。
“现在湖广之地有“献城与锤匪者,有送印免死者,有焚香开门以祈求留的性命者。
而锤匪还设伪官、造伪印、发伪报纸,百姓亦望尘投锤以为伪民。
锤匪又分给百姓粮种、赈困贫、蓄牲畜、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可我大明官军却掉头不顾,大兵焚掠,长去不返。
国家费尽心思,以民养兵,今兵变而民亦变矣,有城不守,坐视锤匪入城,还前驱夹道欢迎。
我大明有兵不战,一任其逍遥;有民不附,皆甘心以附锤匪。”
崇祯捏着奏疏的手越来越紧。
因为贺今朝所做之事,完全就不该是“劫掠杀民”贼子该干的事。
他凭什么赈济大明百姓啊?
大明朝廷所面临的对手贺今朝、李自成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已然并不满足
如无精兵在手,面对左良天这个骄帅,不过束手待贼而已,还望陛下成全。”
崇祯一方面以为他言之有理,另一方面为了堵住他的借口,命令兵部迅速发兵支援。
可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直接拒绝。
南迁的事搞不成了。
为今之计,只有继续支持洪承畴在辽东与皇太极的持久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方能把大批兵马全都调回来剿灭贼寇。
现在他们都在前线抵御清军,除非清军主动撤军,才能往回调。
再加上锤匪号称十万人马,如今兵出湖广之地不过三万人,还有大批人马囤聚山西。
若是再把吴国俊这支能打的军队调往湖广之地与贺今朝打生打死。
那完全中了贺今朝的调虎离山之计。
他们就可以从山西太原出发直奔京师。
到时候京师门户大开,光靠京营如何能阻挡住锤匪的攻势?
崇祯听着陈新甲的话,越发的无奈。
他这个皇帝当的越来越不顺心,仿佛一个溺水之人一样,时不时的就得呛两口水。
而且不管陈新甲说的有没有可能,朱由检都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当中。
“贺今朝真是奸贼、恶贼!”
崇祯忍不住喝骂一句,先是议和让他放松警惕,让朝廷可以大力支援辽东战事。
紧接明锤双方无事,拖到明清之间都有些拖不住了,贺今朝开始悄悄出兵湖广,且在湖广畅通无阻。
如此行径,当真是让崇祯大为恼火。
更是对左良玉、吴牲等人无能,不能剿灭锤匪的失望。
可是吴牲也是有苦难言,他督师的时候和杨嗣昌督师的时候大不相同。
杨督师的时候湖广、河南二省尚未残破,征调应手,呼吸可通。
但现在呢,两省郡县残破几尽,兵马钱粮为之一空,文移塘报全都被阻塞。
吴牲也不想轻易放弃,但面对两大强敌之前,仍旧上书请皇帝配合他。
一是议剿贼兵,河南、湖广半数为狡寇蹂躏,道路梗阻,督抚之兵势难调集,新募之兵未必可用。
莫如从边兵中抽调一支(如唐通之类),选骑兵步兵精锐一万,前往湖广支援,随地可以剿杀贼寇。
二是议护行之兵,在边兵尚未调集时,臣先行率兵南京,须派兵防护,从京营中挑选骑兵二千,快速支援。
三是议控扼九江,锤匪东下,南都戒严,黔督李若星都远在数千里之外,凤督马士英护陵不便远调。
楚抚之兵已溃于荆州、承天,急宜另设重臣驻节九江,与史可法互相联络。
四是议费画监纪,大理寺万元吉在杨嗣昌军前赞画,英年妙才,且多历练,似宜加职方衔,仍为臣军前赞画。
五是议调晋兵,臣昔日在山西与许鼎臣相熟,拟调选骑兵一千,赴臣军前调用。
六是议就近酌留兵,杨嗣昌督师时有标兵三万,额饷七十万两,似应照旧派给。
万一不能接济,容臣于所在地方就近截留钱粮,抵扣军饷。
总之吴牲就是在向崇祯要更多的便宜行事的权力,希望能与大明第一宠臣杨嗣昌看齐。
崇祯看了以后,要兵部作速议复。
兵部议复:疏内句句精详,即予照办。
可兵部表面说得漂亮,其实是官样文章。
要调唐通这支边兵必须等清军不再包围松山、锦州才有可能。
况且此时唐通兵不能调走,要从别部选调颇为困难。
光是洪承畴也不答应,本来大军齐聚此处,唐通又用的顺手。
现在到了紧要关头,便要把唐通给调走,当真是想都不要想!
第二天兵部遵旨议复,强调抽调边兵有很多困难,目前只能从蓟镇总兵吴国俊部下抽调三千骑兵。
时至今日朝廷仍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犹豫徘回,举棋不定,既要吴牲前往湖广平寇,又不愿抽调边兵劲旅,万不得已要抽调,也必须以“于边防无碍”为前提。
这就使崇祯陷入了难以抉择的怪圈当中。
他想要两手抓,可是哪一个他都抓不住。
陈新甲也得知目前的情况,深知吴牲现在面对两个强敌,只能靠着九江一线作为屏蔽,根本就不是锤匪的对手,只能靠着其余人合力维持南京不被攻破。
但能维持多久,陈新甲心里也没底。
因为安内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广郧阳府监纪推官朱全给朱由检的奏疏中汇报。
“现在湖广之地有“献城与锤匪者,有送印免死者,有焚香开门以祈求留的性命者。
而锤匪还设伪官、造伪印、发伪报纸,百姓亦望尘投锤以为伪民。
锤匪又分给百姓粮种、赈困贫、蓄牲畜、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可我大明官军却掉头不顾,大兵焚掠,长去不返。
国家费尽心思,以民养兵,今兵变而民亦变矣,有城不守,坐视锤匪入城,还前驱夹道欢迎。
我大明有兵不战,一任其逍遥;有民不附,皆甘心以附锤匪。”
崇祯捏着奏疏的手越来越紧。
因为贺今朝所做之事,完全就不该是“劫掠杀民”贼子该干的事。
他凭什么赈济大明百姓啊?
大明朝廷所面临的对手贺今朝、李自成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已然并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