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不如不操作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不如不操作(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于攻城掠地夺取财富。  

特别是贺今朝他有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勃勃雄心。  

随着军事攻势的节节胜利,贺今朝也提出“剿兵安民”的口号,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  

他在襄阳发布的檄文中,历数当朝皇帝的过错,而对百姓却关怀备至。  

双标至极!  

贺今朝还到处发布告示,宣传废除大明一切苛捐杂税,给他们分地耕种之事。  

土地是什么?  

就是百姓的根啊!  

无论是士绅,还是佃户,都指望着田地里那点东西。  

谁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有了安身立命,传承家族的思路。  

许多士绅发达了,才会拼了命的兼并土地。  

贺今朝给许多百姓划分良田,甚至加入锤匪之后,只要立下功勋,必定会分得良田。  

如此宣传攻势,在民不聊生的大明地区发生了明显的效力,百姓都争着抢着想要加入锤匪。  

或者说连那些士绅也是想要保留自家良田。  

毕竟官军都逃跑了,他们再敢扎刺,也是脑袋被挂在旗杆上的效果,只有先暂且服软,将来有的是法子重新壮大家族。  

无论真心假意,他们投降锤匪是事实。  

可崇祯看着湖广官员发来真实奏疏,是气得不行。  

因为在大明“写奏疏”给皇帝看,这真是一件有技巧的活。  

不像满清大臣可以给皇帝“水奏疏”。  

问问皇上最近身体如何,睡没睡好觉,给你上供点土特产记得查收,好吃我再送,水几百字,留最后两句说正事之类的。  

此时大明地方记载真实的情况奏疏,送到崇祯这里来,他看了能不生气吗?  

毕竟朱由检是一直想要中兴大明,自比小尧舜的政治理想。  

结果大明在他兢兢业业的治理下,发现大明变得如此残破不堪,气得都不想吃饭。  

此时自是有言官站出来在向皇帝奏对时指出,为什么贺今朝借剿兵安民为托词,愚民被欺,望风投降的原因。  

他分析人之所附的原因:“非附锤(即秦王贺今朝)也,实乃是苦兵也。  

一是苦于当时杨嗣昌之兵,百姓不得不守其城池;  

再苦于宋一鹤之兵,百姓无法拥有自己的家;  

三苦于左良玉之兵,百姓连自己的命都丢了。  

那锤匪贺今朝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  

一时愚民被欺,望风投降。  

而锤匪又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如此他们才视贼如归,人忘忠义。  

其实锤匪有什么本事能快速攻破各州县,乃是各州县百姓甘心从贼也!”  

总之这帮愚民被大明官兵欺负的太久了,根本就不是锤匪厉害,就算是李自成去了湖广也是这种下场。  

现在朝廷应该做的也是该收买人心。  

崇祯问他该如何收买人心,在得到废除三饷的主意后,朱由检便把他给轰出去了。  

要是再放弃三饷,那仅存的大明官军也不会听他朱由检的了。  

保定巡抚徐标,也发来了奏疏:“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荡然一空。  

即使看见完城,也仅仅只剩四个城墙,城内物力已尽,蹂躏无余。  

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曾遇一耕者,宛如阴间地狱!  

整县无有百姓,无人耕种土地,如何治理?”  

时丧乱之际,白骨蔽野,贺今朝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锤匪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  

明末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日打粮,井里都成了废墟。  

而朝廷为了供给军需,收取赋税甚急,民不堪命。  

而李自成也有模有样,约束部下,说什么滥杀一人如杀他爹的话。  

在河南都有歌谣传出: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无论是贺今朝还是李自成,在大明百姓眼里,都比大明官兵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李自成几乎全占河南,贺今朝发动攻势占据了大半湖广之地,崇祯知道吗?  

对于这种形势的剧变,注油孔并非一无所知,为了扭转局面,必须先收拾人心。  

为了应对北锤南闯提出的口号,崇祯在给内阁的谕旨中吩咐道:  

“朕奉天子安民,日夜以除暴安良为己任。  

自锤匪闯贼骚乱,肆逞凶残,致我百姓于水火当中,已有旨尽免河南五府田租三年。  

朕又闻土寨人等纠众抗贼保守地方,为此特颁诏书赦罪录功。  

只要能斩擒伪官,即与授职;能收捕贼徒,即与给赏。  

能破贼恢复城池献俘者,即刻提拔,断不逾时。”  

崇祯还声明,这一政策不仅适用于河南,江北、湖广等处也可照此办理。  

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刻,这种减免赋税、赦罪录功的政策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是很成问题的。  

朱由检的这种声明不过是一种姿态,至少表明他本人对扭转局势仍抱有相当的信心。  

而且他也认为只要大明对待百姓稍微宽松一些,无论是李自成,还是什么实力雄厚的贺今朝,通通不够使的。  

百姓都得乖乖回到大明的怀抱里去。  

如此异想天开的事,放在崇祯身上又显得极为符合逻辑。  

崇祯鉴于此时大明内忧外患交困,财政日趋捉襟见肘,便把他颇为器重的儒臣倪元路特简为户部尚书,同时兼翰林院学士,日讲如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