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另一条道路(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在众多克隆体的远程操纵之下,一千艘艘半径约为五米,整体呈现出圆球形状,如同一艘潜艇的探测器,在木星飞机的运输之下,被丢到了编号为2的那颗气态巨行星之中。  

在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巨型雷暴,还有无以计数的众多冰雹打击之下,这些潜艇探测器躲过了重重阻碍,前所未有的深入到了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之中,下一刻便与李青松失去了联系。  

没有办法,这里的气体太过稠密,磁场太过强大,干扰太多太多。李青松已经掌握的任何通讯手段,都不可能让他在这种情况下与潜艇探测器保持联系。  

唯一的希望,便在于那些潜艇探测器内部搭载的智能程序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们便能在深入上万公里深的大气,抵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之后,再度上浮出来,将那里的信息带回来。  

当然,此次仅仅只是实验而已,它们还无需下潜到那么深的地方。  

时间悄然流逝。按照预设程序设定,此刻它们应该已经下潜到了约5000公里深的地方。  

在这里停留一个小时后,它们就将上浮。如果一切顺利,它们将会在三天之后完成上浮工作。  

李青松操纵着众多克隆体,在这庞大的气态巨行星边缘等待着。  

时间悄然流逝,数天时间瞬间过去。  

众多木星飞机以及玄鸟平台汇聚到了预设的上浮地点,在狂风骤雨之中,密切搜索着行星表面。  

“就算环境再恶劣,以电弱文明巅峰科技水平造出来的探测器,十台里面总能幸存一台吧?甚至,我不奢求一千艘探测潜艇里能返回一百艘,只要能返回十艘就行。”  

李青松默默的想着。  

返航时间已经到达。但目之所及,仍旧全部都是气态巨行星那超音速的狂风以及雷暴。  

潜艇探测器的影子是一个都没有看到。  

李青松又多等了三天时间,最终,终于看到了一艘潜艇探测器的影子。  

它异常艰难的上浮上来,坚硬的金属表层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伤痕,似乎下一刻就要崩溃。  

幸好,它内部的各种设备都还完好。  

李青松将它拖回实验室里,迅速展开了分析。  

看完了其中的数据,李青松叹了口气,将深入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探测的计划彻底打消。  

那里的压力太大太大了,自己专门设计的探测器都承受不住。那里的气象环境也太过恶劣,层出不穷的气流变化甚至能轻易撕裂这些李青松特意设计的探测器。  

一千艘潜艇探测器之中能有一艘顺利返航,已经是幸运之中的幸运。  

而这,才仅仅只是深入气态巨行星大气层5000公里而已。  

金属氢层的深度则是约两万公里左右。  

那里的环境,比此刻探测器到达的深度更加恶劣了无数倍。  

恐怕就算自己真的统一了强核力,也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足以到达气态巨行星金属氢层的探测器。  

“如果探测气态巨行星的计划不可行,那么便只能尝试另一条道路了。  

在整个探测计划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那种因为质子忽然衰变而导致的‘振动’。  

这种振动必然极为微小。而足够的压力,是放大这种震动的必备条件。  

原因很显然,压力越大,质子忽然衰变消失,物质的碰撞才越剧烈。  

同时还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质。物质足够多,质子的数量才足够多,发生质子衰变的概率才越高。  

综合以上几种要素,或许…我可以模仿气态巨行星内部的环境,造一种新型探测器出来?”  

李青松逐渐有了一点灵感。  

“这种探测器必须要具备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其内部介质必须要受到足够巨大的外部压力,唯有如此,质子衰变之后,其‘振动’才会有足够的强度。  

同时,这种内部介质应该必须要使用氢元素,不能用其余元素。因为其余元素的原子核里有很多质子,就算损失了一颗质子,也只是衰变为另一种元素而已,仍旧具备足够的物质支撑力。  

而氢原子核仅有一颗质子,一旦衰变消失,其原子便会直接消失,造就出一个‘空腔’,如此才能引发震动。  

这种探测器必须位于零重力空间中,因为任何外部引力都可能干扰探测精度,导致探测器遗漏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  

这种探测器一旦建成,内部便不能再运转任何机械,因为任何机械的运转都会导致震动,导致干扰,影响探测精度。  

由此,它的探测器主装置与供能装置应该是分离的,我需要在它旁边建造一座专门供电的核聚变电站…”  

慢慢的构思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探测器在李青松脑海之中渐渐成型。  

完成了原理设计,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工程实现了。  

而工程实现首要面临的难题便是,如何令大约1.6亿吨氢气保持约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且保持稳定?  

2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是一个几乎难以想象的数字。  

要知道,地球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受到的压力也才仅仅约1100倍大气压而已。  

而此刻这个数字,是马里亚纳海沟沟底压力的180多倍!  

这几乎相当于180多头大象的重量全部压在人类指甲盖之上时所受到的压力。  

在实验室环境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