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048章 谁的眼泪在飞

第1048章 谁的眼泪在飞(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在c707飞机缓缓于降落在机场上的时候,望着机窗外的冰天雪地,李毅安的心里闪过这个念头。  

当然,他此时所想的并不是那部爱情电影,而是俄罗斯人的性格。  

“他们绝不会同情弱者的眼泪!”  

这才是俄罗斯最真实的一面!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因为软弱只会激发他们的贪婪,刺激他们的野心!  

所以和俄国人打交道,要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逻辑!  

“他们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  

不得不说,作为冷战的总设计师,乔治·凯南对俄国人绝对是了解到了骨子里!  

终于,飞机降落了,机场跑道之上,已经停了几辆汽车,汽车旁边站着几个苏联人。  

“阁下,居中的那个人就是赫鲁晓夫,根据之前的安排,您们将会在机场见面。”  

这并不是一次正式访问,而是利用飞机中转加油的机会,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谈协商解决目前的危机。所以,会谈是非正式的。  

甚至就连迎接的人都没有几个。  

“这飞机可真不错啊!”  

看着眼前的这架四引擎喷气式客机,赫鲁晓夫的心里只有一個念头——我们也要有!  

不仅要有,而且要更大,飞得更远,最好能直接飞机到美国!  

在赫鲁晓夫心念念着要有更大的飞机时,舱门打开了,很快一个穿着黑色大衣的年青人就走出了飞机。  

在走出飞机的瞬间,尽管寒风逼人,但是李毅安仍然在那里稍微停顿了一两秒钟,目光不由自主的环视周围。  

这里就是莫斯科了!  

全世界工人阶级的祖国…  

想到这,李毅安的嘴角上扬,然后便走下登机梯,在踏上苏联大地的时候,赫鲁晓夫已经迎了上去,主动伸出手,说道。  

“欢迎您的到来!”  

与表面上的粗犷不同,从赫鲁晓夫主动伸出手,李毅安就看出来,这家伙确实是想解决问题。  

“谢谢你的款待!”  

说话时,两人的手握在一起,赫鲁晓夫显得很热情,一见面就恭维着对方获得的诺贝尔奖,并且称赞李毅安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两人就这么寒喧着,随后在李毅安的建议下,两人并没有坐车,而是步行朝着机场大楼走去。  

“现在,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赫鲁晓夫直接切入到了正题,说道:  

“如果我们任由局势这样恶化下去,那么下一步很有可能会爆发战争,阁下,我们都经历过战争,而我目睹了更多的死亡,如果我们之间爆发战争,最终承受这一切的,不是别人,而是苏联和南洋的人民,作为领导人,我们有责任结束这场危机。”  

好吧,这就是很多人讽刺赫鲁晓夫的原因——他不会拐弯抹角,也不会委婉客气,从来都是直来直去。甚至在战后主持乌克兰时,都敢为了乌克兰人向钢铁说“不”,即便是以失去钢铁信任为代价。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是少有的真正把民众福祉装在心里的人,虽然赫鲁晓夫楼的面积很小,结构设计也不合理,但是却解决了大量居民的生活居住问题,让他们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中乔迁了新居。而在此之前,苏联压根就没考虑过向民众提供住房。  

至于被嘲笑“土豆加牛肉”,本质上也是赫鲁晓夫致力于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举动。正是在赫鲁晓夫的一味“讨好”下,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才不断的提高,即便是在其下台之后,继任者也不敢打破这一切,甚至还要继续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后世有人说“是钢铁用鞭子驱赶着俄国人,把俄国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没有人会提到正是赫鲁晓夫折断那根鞭子,让俄国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过上了应该过上的生活。  

“阁下,我相信您的到访,也是为了避免这一切!”  

说罢,赫鲁晓夫就一脸坦诚的看着李毅安,在通过外交渠道得知李毅安将会中途转场莫斯科时,他就明白了一切——他的那封私人信件起到了作用,对方是在给他梯子!  

而现在赫鲁晓夫的坦诚,让李毅安点头说道:  

“是的,这正是我来到这里的原因。”  

“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只要你们承诺撤出埃及,保证不推翻埃及现政府,那么苏联将不会反对将苏伊士运河交给国际管理。”  

这就是小国的现实,在大国的谈判之中,小国的利益从来都是被牺牲的。只是刚一见面,赫鲁晓夫就把埃及给出卖了。  

“没有问题,国际管理是保证苏伊士运河正常通行的唯一选择,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没有理由不撤军的。”  

在李毅安答应时,他甚至都没有考虑过英国以及法国的意见。  

当然,赫鲁晓夫也没有考虑,换句话来说——现在是两大国之间的谈判,至于英国和法国都不重要!  

“那么我们之间,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了!”  

在一间奢华的候机室里,赫鲁晓夫看着李毅安说道。  

“匈牙利,我们需要你们从那里撤出去。”  

面对赫鲁晓夫的要求,李毅安不加思索的答道。  

“我想这正是误会的根源,你应该知道我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匈牙利,目前在匈牙利,只有20多万苏联军队,而且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