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

第180章 百世不衰之经国良法(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刘禅这一次巡行冯翊诸县,带回来的东西,不止诸县方物,也不止是能够削斩学阀、门阀命脉的适合书写且能大量生产的纸张。  

还有于他这大汉天子而言更加宝贵的东西,存在另外两个箱子里,也存在于他的血肉记忆里。  

赵广、关兴得到天子之命,将剩下两个箱子搬到了正堂偏席,而后打开箱子。  

箱子里近百卷简牍,被二人一一捡拾出来,堆到了几张几案之上。  

刘禅捡起一份编号为壹的简牍,递给丞相,道:  

“相父,这些是我这一个多月来巡行冯翊诸县的成果。”  

丞相听到刘禅此言,当即神色认真地从刘禅手中接过简牍,展开,其后一丝不苟地看了起来。  

却见最右边一枚简牍写着:  

《左冯翊辖县黎庶民生暨豪强势要考》。  

丞相对天子的笔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从笔迹赫然可以看出,这份对冯翊诸县的考察报告,是天子亲自提笔写就。  

丞相有些惊讶,又饶有兴致地看了那位大汉天子一眼,伴随着嘴角泛起的笑意继续往下看去。  

若将方今天下比作一树,则世族为盖,豪强为干,黎庶为本。  

曹魏治国,乃自上而下,本末倒悬,以世族为本,控扼天下豪强黎庶。  

然而,世族本如盖耳,若无豪强为之干,黎庶为之本,替其汲取水土养份,则必有亡日。  

是故,大汉治国,当反其道而为之。  

须得自下而上,坚持以天下黎庶为本,佐以心存王室之豪强为干,截取如盖世族之养分,则以世族为根本的曹魏必有亡日。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简牍的卷首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点出了天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最后以《荀子·王制》古训为纲,申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至理。  

丞相、董允、费祎,乃至诸葛乔、霍弋两个小子,在看完卷首这一段文字后,便已经全部入了神,进入了状态。  

丞相肃然落座,将简牍郑重置于几案中央。  

董允、费祎趋前俯首,就连诸葛乔、霍弋这两个小子也屏息凝神,众人目光如炬。  

朕此番来到冯翊,实地考察了华阴、临晋、重泉、万年等九县的情况。  

自五月廿五至六月廿八,凡三十有三日,遍历九县二十一乡,详察黎庶耕作之艰、豪强兼并之状。  

更录民生疾苦与势要跋扈相斡旋之态。  

其间诡谲苛暴之事,实乃朕平生目所未睹、耳所未闻。  

朕以为此等情势,非独冯翊九县之患,或乃关中、陇右、汉中、蜀中诸地通病。  

豪右恣睢,黎庶困顿,州郡相蒙,积弊已深。  

一卷简牍很快看完,丞相一丝不苟地将简牍放至一旁,又从赵广手中标号为贰的简牍接了过来,铺到了几案之上。  

一卷看完,又看一卷。  

大堂之中,烛火摇曳。  

当诸葛乔与霍弋两个小子剪了三次烛芯,已是大半个时辰过去,几案上就堆了三十余卷简牍。  

察黎庶之困有九…  

一则缺农具,二则缺粮种,三则遭匪患,四则淫祠多,五则…  

援黎庶以农具,粮种靖剿山寇,清除匪患修缮道途,理浚陂塘授黎庶以械,训黎庶以勇设民屯,聚民屯垦于农庄罢无名之征,禁苛捐杂税,毁淫祠,正风俗洋洋洒洒两万余言,都是大汉天子这一个多月来观察到的现象。  

黎庶极度缺乏农具、粮种,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难以保障。  

饱受“匪患”侵扰,生命财产安全难以保障。  

面对天灾人祸,缺乏基本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自救、互助机制。  

看似理所应当的道路失修,陂塘淤塞荒废,导致百姓交易困难,灌溉困难。  

非官方认可、借机敛财或愚民的泛滥的祠庙,不仅榨取民财,更毒害民风,使百姓迷信愚昧。  

即使穷得吃不饱饭了,仍然向本氏宗族、地方大族捐献粮食方物,以供奉天神,有的真以为贡奉了天神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明知道这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其他人都捐,也不敢不捐。  

百姓买进盐铁农具,要受豪强剥削,卖出农产品、织物同样要受豪强勒抑,口粮、种粮的借贷,借十石大多要还十四五石。  

加上各种无名目的征敛、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凡此种种,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隶户,或干脆逃入山中当亡户。  

曹魏官员或尸位素餐,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或与豪强勾结,推波助澜,所谓州郡相蒙。  

而针对这种种顽疾,天子撰写的外察行纪上,非止于发现、揭露。  

而是在严峻的现实和有限的国力约束下,针对如何纾解民难,恢复民力,抑制豪强,固关中之本,建关中秩序,提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治理方略。  

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直接进行干预,聚集百姓建立民屯,也即天子所说的农庄。  

而后,才是集中朝廷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各种帮扶。  

授械训勇,利用民众自身的力量实现基层防卫,并派驻官员、府兵进行一定的约束。  

设民屯,铸农具,贷粮种,教习更先进的耕织技巧。  

总而言之,国力有限,基层官吏有限,朝廷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解决冯翊黎庶的民生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