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一铭记一(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五百一十一年,得汉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岁也。‘三上庚’,三月上旬之庚也。其年三月辛巳朔,十日得庚寅,是三月初葬于钟山也。‘七中巳’,乃七月戊午朔,十二日得己巳,是初圯堕之日,是日己巳可知矣。‘浃辰’十二也,从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总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每月一交,故云六千三百浃辰交也。二九为十八,重三为六,末言四百,则六为千,十八为万可知。从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初葬,至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初圯,计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云‘二九重三四百圯’也。其所言者,但说年月日数耳。据年则五百一十一,会于‘甸服黄钟’;言月则六千三百一十二,会于‘六千三百浃辰交’;论日则一十八万六千四百,会于‘二九重三四百圯’。从‘三上庚’至于‘七中巳’;据历计之,无所差也。所言年则月日,但差一数,则不相照会矣。原卜者之意,当待仆言之。吾子之问,契使然也。从吏已久,艺业荒芜。古人之意,复难远测。足下更询能者。时报焉。使还不代。郑钦悦白。”记,贞元中,李吉甫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兼太常博士,时宗人巽为户部郎中。於南宫暇日,语及近代儒术之士,谓吉甫曰:“故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郑钦悦,于术数研精,思通玄奥,盖僧一行所不逮。以其夭阏当世,名不甚闻,子知之乎?”吉甫对曰:“兄何以核诸?”巽曰:“天宝中,商洛隐者任升之,自言五代祖仕梁为太常。大同四年,于钟山下获古铭,其文隐秘。博求时儒,莫晓其旨。因缄其铭,诫诸子曰:‘我代代子孙,以此铭访于通人,倘有知者,吾无所恨。’至升之,颇耽道博雅,闻钦悦之名,即告以先祖之意。钦悦曰:‘子当录以示我,我试思之。’升之书遗其铭,会钦悦适奉朝使,方授驾于长乐驿,得铭而释之。行及滋水,凡三十里,则释然悟矣。故其书曰,‘据鞍运思,颇有所得。’不亦异乎!”辛未岁,吉甫转驾部员外郎,钦悦子克钧,自京兆府司录授司门员外郎,吉甫数以巽之说质焉,虽且符其言,然克钧自云亡其草,每想其微言至赜而不获见,吉甫甚惜之。壬申岁,吉甫贬明州长史。海岛之中,有隐者姓张氏,名玄阳,以明《易经》,为州将所重。召置阁下,因讲《周易》卜筮之事,即以钦悦之书示吉甫。吉甫喜得其书。扌卡,逾获宝。即编次之,仍为著论曰:“夹一丘之土,无情也。遇雨而圯,偶然也。穷象数者,已悬定于十八万六千四百日之前。矧于理乱之运,穷达之命。圣贤不逢,君臣偶合。则姜牙得璜而尚父,仲尼无凤而旅人。傅说梦达于岩野,子房神授于圯上,亦必定之符也。然而孔不暇暖其席,墨不俟黔其突,何经营如彼。孟去齐而接淅,贾造湘而投吊,又眷恋如此,岂大圣大贤,犹惑于性命之理欤?将浼身存教,示人道之不可废欤?余不可得而知也。钦悦寻自右补阙历殿中侍御史,为时宰李林甫所恶,斥摈于外,不显其身。故余叙其所闻,系于二篇之后。以著蓍筮之神明,聪哲之悬解,奇偶之有数,贻诸好事,为后学之奇玩焉。时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郡李吉甫记。”(出《异闻记》)
【译文】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商洛隐士任升之,曾给右补阙郑钦悦写信说:“升之所言是这样的:我隐退后居住在商洛,久阙披陈,独往山林,亲情之间断绝往来。有事想向你求问,他日再去拜访。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当初在南阳王帐下作官时,在钟山悬崖一处坍塌的坟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铭文。这篇铭志不讲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说:‘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字虽有剥落,但仍很分明清晰。是一场大雨之后,才坠落下来而得到的。当时是梁武帝大同四年。数日后,恰逢盂兰大会,先祖随从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将铭文抄录下来拿给史官姚訾及诸学官看。他们仔细地研讨了几个月,却没有一个人能知晓它的意思的。当时抄录的文字,现在还装在筐笥之中。您的学问可以说是生而知之,谋略、运筹两者兼备。像您这样有学识的人即使是前贤也比不上,近代也从未听说过。愿您能选其要旨,综合它的要义,将遗简的内容注释阐发出来,以了却先祖的遗愿。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乐安任升之白。”数日后,郑钦悦回信说:“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涤除我胸中的烦闷。您不忘旧情,甚至要屈驾来访。又把大同年间的古铭抄给我看,连前辈贤才都不能通晓,我没有那么高学识,怎敢轻言狂语呢?这让我更加惭愧了。我现在正在途中,没有什么资料可查阅,只是在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颇有收益。修建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选择这个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称得上是绝代的贤才。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他了如指掌。推论事情的始终,丝毫不差,比隗炤能预测到将有姓龚的使者来访,还要高明。不说葬者的年月,先记载坍塌的时间。从坍塌的时间,来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晓了。姚史官也可称得上是当世的学者,反复多次与诸儒研讨,琢磨一个多月,竟不知那里面包含的旨意。当然还不止是这一点。推究占卜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说得含蓄些,话说得深奥些。这是等待我当那个龚氏使来打开这个疑
【译文】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商洛隐士任升之,曾给右补阙郑钦悦写信说:“升之所言是这样的:我隐退后居住在商洛,久阙披陈,独往山林,亲情之间断绝往来。有事想向你求问,他日再去拜访。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当初在南阳王帐下作官时,在钟山悬崖一处坍塌的坟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铭文。这篇铭志不讲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说:‘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字虽有剥落,但仍很分明清晰。是一场大雨之后,才坠落下来而得到的。当时是梁武帝大同四年。数日后,恰逢盂兰大会,先祖随从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将铭文抄录下来拿给史官姚訾及诸学官看。他们仔细地研讨了几个月,却没有一个人能知晓它的意思的。当时抄录的文字,现在还装在筐笥之中。您的学问可以说是生而知之,谋略、运筹两者兼备。像您这样有学识的人即使是前贤也比不上,近代也从未听说过。愿您能选其要旨,综合它的要义,将遗简的内容注释阐发出来,以了却先祖的遗愿。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乐安任升之白。”数日后,郑钦悦回信说:“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涤除我胸中的烦闷。您不忘旧情,甚至要屈驾来访。又把大同年间的古铭抄给我看,连前辈贤才都不能通晓,我没有那么高学识,怎敢轻言狂语呢?这让我更加惭愧了。我现在正在途中,没有什么资料可查阅,只是在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颇有收益。修建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选择这个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称得上是绝代的贤才。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他了如指掌。推论事情的始终,丝毫不差,比隗炤能预测到将有姓龚的使者来访,还要高明。不说葬者的年月,先记载坍塌的时间。从坍塌的时间,来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晓了。姚史官也可称得上是当世的学者,反复多次与诸儒研讨,琢磨一个多月,竟不知那里面包含的旨意。当然还不止是这一点。推究占卜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说得含蓄些,话说得深奥些。这是等待我当那个龚氏使来打开这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