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九十一铭记一

卷第三百九十一铭记一(4/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团哪。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你忽然下顾求教于我呢?我稽查各种历术学说,揣测那些微词,试着作一次探索,庶几乎可能揣测出此铭的深意。当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这一年正是戊午年。那里说的‘甸服’,即是五百;‘黄钟’即是十一。那是说到五百一十一年坟墓将坍塌。从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是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即戊子年。‘三上庚’,说的是三月上甸的庚日,那年三月辛巳是朔日,即初一,再过十日是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葬于钟山的。‘七中巳’,说的是七月戊午朔日,也是初一,再过十日便是己巳日,这便是坟墓刚刚坍塌的日子。这一天是己巳可以知道了。‘浃辰’是十二,从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总共为六千三百一十二个月,每月一交替,所以说‘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尾字是‘四百’,六就是千数,十八可知是万数。从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安葬,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坍塌,共计为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就是铭上说的‘二九重三四百圯’。这里所说的只是年月日的数,按年说是五百一十一年,正合于‘甸服黄钟’;按月算则是六千三百一十二个月,合于‘六千三百浃辰交’;按日算则是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合于‘二九重三四百圯’。从‘三上庚’到‘七中巳’,根据历法计算,没有什么差错。所说的年和月日,只要差一个数,就不能相符合了。当初卜者之意,就是等待我来讲清楚的。你向我来询问,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从政已经很久了,学业早已荒芜,古人的意思,又是很难推测的,您可以再问问别人。如有收获可及时告诉我。派使者送还此信面谢。郑钦悦启。”据记载,贞元年间,李吉甫任尚书省屯田员外郎兼太常博士。当时宗人李巽为户部郎中,在南宫闲暇的时候,谈到近代儒学术数的著名人物,对李吉甫说:“已故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郑钦悦,对于术数研究精深,尤其对玄奥的事物能够深思通达,是僧一行所达不到的。因他在那时受到当朝者的压制,所以不很出名。你知道吗?”李吉甫回答说:“兄长用什么来证实呢?”李巽说:“天宝年间,商洛的隐士任升之,自称五代先祖曾在梁朝作官为太常,大同四年,在钟山下得到一块古墓铭。那上面文字隐秘难懂,到处求教于儒学之士,却没有一个人能明白它的意思的。于是封存了古铭,告诫儿子们说:‘我代代子孙,要用这个古铭访寻于通晓它的人。如果能有知晓者,我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到了任升之这一代,他很通法也很博学。当他了解到郑钦悦的名气后,就把先祖的意愿告诉了他。郑钦悦说:‘你应当抄录下来给我看看。我好试着研琢它。’任升之便将铭文抄与他。此时正巧郑钦悦奉朝命出使,刚刚从长乐驿骑马出发,便得到铭文而对它进行解释。行至滋水,走了有三十里路,就悟出了其中的奥秘。所以他在信中写道,‘据鞍运思,颇有所得,’这不是件奇事吗?”辛未年,李吉甫转任部员外郎。而郑钦悦的儿子郑克钧,也由京兆府司录调任司门员外郎,李吉甫多次用李巽说的话去问他,虽然符合事实,但郑克钧自己却说丢失了那封信的草稿。每每想那铭文的玄奥至深而又见不到原文,李吉甫都觉得非常婉惜。壬申年,李吉甫被贬为明州长史。在海岛之中,有一个隐士姓张,名叫玄阳,因为他明白《易经》,为州将所重用,被召聘安排到阁内。因他讲解《周易》卜筮之事,便把郑钦悦的书信给李吉甫看,李吉甫很高兴得到这封信,高兴得超过得到宝物。于是立刻将它编成册,又为它写文章论述道:“一堆黄土,没有情。遇到大雨而坍塌,是偶然现象。而深明象数的人,把这偶然发生的事判定在十八万六千四百天之前。何况是在理乱的时运,而又艰难困厄之时,圣与贤不能相遇,君与臣偶然相合。就像姜子牙得到腾达而被称作尚父。孔子没有凤车却周游列国,傅说在岩下因梦被提拔,张良在桥上得神人传授,这都是必定要应验的事。然而孔子无暇暖其席,墨子不等到达黔而受挫,为什么要那样做?孟子去齐而匆忙得饭都来不及做,贾谊去湘江而凭吊屈原,又这样眷恋。难道这些大圣大贤,还迷惑于宿命的说教吗?这是不是献身而存教,诏示人道而不可偏废呢?我无法知道。郑钦悦很快从右补阙升为殿中侍御史,被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所嫉恨,被排斥在外,不能显露出他的名声,所以我才要叙述对他的所闻,放在这两篇书信之后,用来昭著蓍筮的神明,聪哲的对玄妙疑难解释的本事,奇偶变化的有数,以此赠送给各位好事者,成为后世学子奇妙的玩味品。时间是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郡李吉甫记。”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