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三百九十一铭记一

卷第三百九十一铭记一(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武”,武天后氏也。“李代代不移宗”者,谓中宗中兴,再新天地。“中鼎显真容”者,实真宗之庙讳。“真”为睿圣之徽谥,得不信乎。“基千万岁”者,“基”玄宗名也,“千万岁”盖历数久长也。后中宗御历,樊文男钦贲,以石记本上献,上命编于国史。(出《宣室志》)
【译文】
寇天师字谦之,后魏时得道。他经常在石头上刻字记事,然后将刻字的石头藏于嵩山中。唐朝上元初年,洛川郜城县有一百姓,因到山中采药,得到一块石头。他把这块石头献给县令樊文,县令将此事禀报州官,州官又上奏给皇帝,高宗皇帝下诏将石头藏于内府。这块石上刻字记述的事很多,而且深奥难解。简要地说,有“木子当天下”,又说“止戈龙”、“李代代不可移宗”、“中鼎显真容”、“基千万岁”等等。所谓“木子当天下”,是说唐朝李氏受天命该当皇帝。所谓“止戈龙”,是说则天武后要临朝当政;“止戈”为“武”,是指武则天。所谓“李代代不移宗”,是说中宗皇帝使唐朝重新振兴起来,使天地再度焕然一新。所谓“中鼎显真容”,其实是指睿宗的庙讳,因为“真”是睿宗的徽号,能让人不相信吗?所谓“基千万岁”,“基”是玄宗的名字,“千万岁”是指他经历的时间长久。后来中宗皇帝登位,樊文的儿子钦贲把石记本献上,皇帝下令将它编入国史。
姜师度
卫先生大经,解梁人,以文学闻。不狎俗,常闭门绝人事。生而敏悟,周知天文历象,穷冥索玄。后以寿终,墓于解梁之野。开元中大水,姜师度奉诏凿无咸河,以溉盐田。刬室庐,溃丘墓甚多,解梁人皆病之。既至卫先生墓前,发其地,得一石,刻字为铭,盖先生之词也。曰:“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工人得之,以状言之于师度。师度异其事,叹咏久之,顾谓僚吏曰:“卫先生真奇士也。”即命工人迁其河,远先生之墓数十步。(出《宣室志》)
【译文】
有位先生名叫卫大经,解梁人。因有学问而远近闻名,不媚俗,经常闭门而谢绝与他人来往。他生来天资聪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晓天文历象,对天宇间的玄奥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后来寿终正寝,葬于解梁郊外。唐开元年间发大水,姜师度奉皇帝之命开凿无咸河,用以灌溉盐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铲平了很多坟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满。等挖到卫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时,发现一块石头,刻字为铭,那是当年卫先生留下的话。他写道:“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后,便把这一情形禀报姜师度。姜师度对此事十分惊奇,他感叹良久,对左右的僚属们说:“卫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们改变河道走向,离开卫先生的墓地几十步远。
邬载
开元中,江南大水,溺而死者数千。郡以状闻,玄宗诏侍御史邬君载往巡之。载至江南,忽见道旁有古墓,水溃其穴。公念之,命迁其骸于高原上。既发墓,得一石,凿而成文,盖志其墓也。志后有铭二十言,乃卜地者之词。词曰:“尔后一千岁,此地化为泉。赖逢邬侍御,移我向高原。”载览而异之,因校其年,果千岁矣。(出《宣室志》)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江南发大水,淹死好几千人。郡守把这种情况上报给皇帝,玄宗下令让侍御史邬载前往巡察。邬载来到江南,忽然发现道旁有座古墓,被水冲坏而注入墓穴。邬载很怜悯,便叫人把墓中的骨骸迁到高地上。等到挖墓的时候,发现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文字,是记载这坟墓情况的。志后有铭文二十字,是占卜此地为自己坟墓的人说的话。他写道:“尔后一千岁,此地化为泉。赖逢邬侍御,移我向高原。”邬载看了看很感奇异。于是查验这墓的年代,果然有一千年了。
郑钦悦
天宝中,有商洛隐者任升之,尝贻右补阙郑钦悦书曰:“升之白。顷退居商洛,久阙披陈。山林独往,交亲两绝。意有所问,别日垂访。升之五代祖仕梁为太常,初住南阳王帐下,于钟山悬岸圯圹之中得古铭,不言姓氏。小篆文云:‘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虽剥落。仍且分明。大雨之后,才堕而获。即梁武大同四年。数日,遇盂兰大会,从驾同泰寺,录示史官姚訾并诸学官。详议数月。无能知者。筐笥之内,遗文尚在。足下学乃天生而知,计舍运筹而会,前贤所不及,近古所未闻。愿采其旨要,会其归趣,著之遗简,以成先祖之志,深所望焉。乐安任升之白。”数日,钦悦即复书曰:“使至,忽辱简翰,用浣襟怀,不遗旧情。俯见推访,又示以大同古铭,前贤未达,仆非远识,安敢轻言,良增怀愧也。属在途路,无所披求。据鞍运思,颇有所得。发圹者未知谁氏之子,卜宅者实为绝代之贤。藏往知来,有若指掌。契终论始,不差锱铢。隗炤之预识龚使,无以过也。不说葬者之岁月,先识圮时之日辰,以圯之日,却求初兆,事可知矣。姚史官亦为当世达识,复与诸儒详之,沉吟月余,竟不知其指趣,岂止于是哉。原卜者之意,隐其事,微甚言,当待仆为龚使耳。不然,何忽见顾访也。谨稽诸历术,测以微词,试一探言,庶会微旨。当梁武帝大同四年,岁次戊午。言‘甸服’者,五百也。‘黄钟’者,十一也。五百一十一年而圯。从大同四年上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