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市一二把手集体慰问可是难得的重要事件,他得帮手下人争取露脸机会。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么,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钱进、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士。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您几位怎么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折迭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旁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教案、作业本和一台老式台灯。
屋里收拾得还算整洁,但空间狭小,一下子进来好几个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他这会正准备吃饭,桌子上布置了简单的饭碗。
于是他一边收拾一边不好意思地招呼:“领导们快坐,快坐!我去倒水!”
“宋老师别忙活了,我们站站就走。”韩兆新连忙摆手,示意他别客气。
郑国栋书记环顾了一下这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家。
他目光在书架和孩子发育明显不良的左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宋致远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宋老师,别紧张。我们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代表代表全市人民,特意来感谢你,感谢你为抗旱救灾做出的重大贡献!”
宋致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客气的说:“领导您言重了、言重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实在当不起您几位领导亲自登门…”
“当得起,完全当得起!”钱进接过话头,语气真诚,“你找到施华盛老先生,拿到了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比给我们送来几车粮食还金贵!”
“你看看,”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最新的打井成果简报,“就这一个多月,我们按照图上的指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
一个羊是赶,一群羊也是赶。
钱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一把手没别的话,一挥手霸气的说:“好,那把两位老同志都慰问一下。”
借着这件事,韩兆新向郑国栋汇报了抗旱工作进展。
随着溶洞引水工程的稳步推进,以及依托那份珍贵的《地下水脉详略图》打成的水井如雨后春笋般在焦渴的大地上涌现,指挥部的压力不是那么大了。
这点从指挥部里的气氛变化也能看出来。
虽然电话铃声依旧频繁,文件传递依旧急促,但那份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感,已被一种更加务实的忙碌所取代。
郑国栋一边听汇报一边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幻的氛围感。
最后他看着墙上旱情地图上,代表“人畜饮水初步缓解”的蓝色标记点开始连成片,脸上笑容更清晰。
“同志们,我认为当前来说,这场抗旱战役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成功的引水和打井工作!”
郑国栋最后得给指挥部成员鼓劲。
“但是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啊…”
最后言归正传:“那什么,钱进同志,关于遵循详略图打水井的工作是你牵的头,情况也是你最熟悉。”
“那么你安排一下,我们今天下班利用傍晚这个时间过去慰问慰问老同志!”
傍晚下班,韩兆新、钱进、张成南几位指挥部主要领导陪同郑国栋去慰问有功之士。
郑国栋和韩兆新乘坐的是一辆半旧的伏尔加轿车,钱进等人都被塞进了一辆挂着帆布篷的212吉普车。
既然是钱进引路,那自然是先去自己人家里。
这事不是他自私,想帮宋致远抢功,主要是他没跟施华盛打过交道,还不知道施华盛住在哪里呢。
宋致远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这一带的楼房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筒子楼,墙面斑驳,楼道狭窄。
特别是如今天气燥热,一进楼道里,混杂着煤烟、饭菜和公共厕所的复杂气味就开始横冲直撞。
往里走,估计还有人准备晚上睡觉了,于是把马桶准备好了。
他们没走两步,一个开了盖子的马桶跟咧着嘴的狗似的冲他们喷涂气息。
钱进有些尴尬的看向郑国栋:“领导,要不然我把宋致远同志叫到外面去吧。”
郑国栋浑不在意的摆摆手,满脸笑容:“这味道啊,哈哈,你们看看这个马桶,是吧,三人行必有我师,嗯,三个马桶也必有我师。”
“啊?”张成南愣住了。
郑国栋笑道:“学习它外放气味,然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嘛。”
一行人哄堂大笑。
以前宋致远自己住的是个独门小院,那不是正规楼房,是有人用砖头木头铁皮搭建的违建房。
钱进知道那种房子冬冷夏热没隐私不好住,便通过居委会协调帮宋致远协调到了一间套一老楼房。
他熟门熟路地走在前面引路。
路不好走。
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上贴着褪色的宣传画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然后墙壁下则堆放着各家各户的蜂窝煤、旧家具和杂物,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钱进敲响了二楼东户的房门。
门开了,宋致远抱着小闺女出现在门口。
看到门外站着的几位领导,他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有些局促地搓着手:“国栋领导、兆新领导,各位领导,钱主任,您、您几位怎么来我家了?”
“快请进,快请进,家里地方小,乱得很…”
屋子确实不大,一室一厅的结构,加起来也就十五六个平米。
客厅兼作书房和餐厅,靠墙放着一张老式的折迭圆桌和几把木椅,桌上铺着印有牡丹花的塑料桌布。
最显眼的是靠窗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用木板和砖头自制的书架,塞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瓶瓶罐罐,再加上孩子的婴儿车和婴儿床,全家一半空间没了。
此外书架旁是一张旧书桌,上面堆着教案、作业本和一台老式台灯。
屋里收拾得还算整洁,但空间狭小,一下子进来好几个人,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他这会正准备吃饭,桌子上布置了简单的饭碗。
于是他一边收拾一边不好意思地招呼:“领导们快坐,快坐!我去倒水!”
“宋老师别忙活了,我们站站就走。”韩兆新连忙摆手,示意他别客气。
郑国栋书记环顾了一下这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家。
他目光在书架和孩子发育明显不良的左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宋致远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宋老师,别紧张。我们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代表代表全市人民,特意来感谢你,感谢你为抗旱救灾做出的重大贡献!”
宋致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客气的说:“领导您言重了、言重了,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实在当不起您几位领导亲自登门…”
“当得起,完全当得起!”钱进接过话头,语气真诚,“你找到施华盛老先生,拿到了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比给我们送来几车粮食还金贵!”
“你看看,”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最新的打井成果简报,“就这一个多月,我们按照图上的指引,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