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3/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  

钱进给他们拍照片,说道:“明天咱们就是头版头条!”  

“同志们,都摆好架势,明天我送你们上报纸!”  

一群脸上抹了油、混着土的汉子勾肩搭背哈哈笑。  

此时他们是功臣。  

这口井的日出水量有多少还不好说,但满足全公社肯定不是问题。  

可惜它距离各生产大队还有些距离,需要社员们自己来挑水、运水。  

但只要有了水井。  

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公社领导握着钱进的手使劲摇晃:“俺公社的农民没别的,就是有两膀子力气。”  

“俺没有能耐变出水来,可是只要这个水有了,那领导你们就别管了,俺就是推着小车,一家一户推个水桶,也能把地里庄稼的命给续上!”  

陈永康喊道:“领导,有了水井,俺大队的玉米和保命红薯没问题了。”  

“等红薯出土了,我给你送城里去,你到时候别嫌俺这里的红薯吃多了烧心,你可得使劲吃啊!”  

钱进跟他握手,笑道:“我等那一天,现在我可把你的话记在心里了,你在我这里有一笔账了。”  

陈永康使劲点头。  

打井队换地方。  

然后捷报如同春风,一个接一个地传回指挥部。  

大洼公社那口历经波折的井,在克服流沙后,也成功出水,水量充沛!  

后面去往孟各庄公社的打井分队,严格按照图纸在一条次级水脉的富水区打井,深度仅仅两米,竟然打出了自流井。  

清冽的泉水无需水泵,日夜不停地涌出,村民们自发砌起了蓄水池。  

还有金山沟子公社…  

每一口成功涌水的深井,都如同在旱魃肆虐的版图上钉下了一颗颗坚固的钉子,成为一个区域抗旱救灾的坚强堡垒和希望之源。  

它们不仅提供了救命的水,更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士气。  

这样《海滨市地下水脉分布概略图》的价值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极大地提高了打井的成功率,减少了盲目勘探的浪费。  

虽然设备落后,深度受限,但有了这张“寻宝图”,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方向明确,斗志昂扬,确实获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钱进本来以为他们可以上海滨日报的头条,结果省里报社甚至国家级报社都来对他们进行采访!  

几天后他们正在开会,郑国栋一把将会议室大门推开,掐着一份报纸兴冲冲的走进来,一巴掌给拍在了桌子上。  

韩兆新正在发言结果被打断想发火,一看是郑国栋进来了,只能把火气压住:“嗨,国栋同志你…”  

“我什么我?”郑国栋脸色一沉,众人莫名其妙。  

然后他又露出新笑容,将报纸打开推给了韩兆新。  

韩兆新看了一眼脸色一变,下意识的指着报纸问:“我们?”  

这次终于轮到了《人民日报》…  

海滨市的抗旱指挥部登上了报纸。  

上面也有钱进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出现了五次,仅次于韩兆新的七次!  

他们的抗旱指挥部能登上《人民日报》,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这是比挖出水来还要重要的胜利。  

即使钱进这人不那么重视名利,看到自己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也是震惊。  

张成南还疑惑:“怎么回事?有新华社的同志来采访过?咱们不知道呀。”  

郑国栋兴奋的说:“人家就没让咱知道,因为这次南方抗涝北方抗旱的工作里,不少地方出现了上瞒下欺的情况。”  

“于是关于抗灾工作的报道,上面的同志是先下基层,先眼见为实!”  

然后他拿起报纸随便找了一段读了起来:  

“…在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打井队的同志们上下一心,用经验、智慧和超乎寻常的毅力,弥补了设备的不足。”  

“图纸上那些模糊的线条和点状区域,在打井工人布满老茧的手中,在钻机日夜不停的轰鸣声中,变成了汩汩流淌的生命之泉…”  

韩兆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会议室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炽热的阳光,但心情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张泛黄的图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凝聚着知识的力量和人民的伟力…”  

“它像一道光,穿透了干旱的阴霾,照亮了自救的道路…”  

“深井的轰鸣,是这片干渴土地最动听的乐章,每一口井的诞生,都在宣告:人,定能胜天!”  

郑国栋一连读了好几段,读的大家伙意气风发,兴高采烈。  

毫不客气的说,接下来全国都知道有海滨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这么个单位了。  

郑国栋兴致勃勃的说:“各位同志,人家报道上说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啊。”  

“咱们这个水是怎么出来的?是各位同志战天斗地给战斗出来的,但也是人家施华盛老同志给咱指路指出来的。”  

“所以我建议,我们不要等了,韩总指挥、钱副指挥,我们今天下班后就抽出时间,一起去拜访施华盛老同志,好不好?”  

一把手发话了,谁敢说不好?  

只有钱进弱弱的发表意见:“其实,宋致远老师也有很大的功劳,是他找到了施华盛老师,思想动员了施华盛老师奉献出这份宝贵的详略图,也是他给我们指挥部送过来的…”  

这种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