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

第247章 吃上水了,吃水不忘献图人(5/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功打出了十七口浅水井,解决了超过十万人的饮水困难。”  

“啊?”宋致远一惊,“就这十七口水井,能解决这么多人的饮水困难?”  

钱进点点头:“对,我们现在优先保障人民生活饮水需求,还不去考虑农田用水。”  

“如果还要保障农田用水,那水井数量再扩大十倍也不够用。”  

宋致远忧心忡忡的说:“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不不不,你们做的够好了,剩下的工作是我们指挥部的。”韩兆新递给他一个大红本,外皮上的金色奖字很清晰。  

“今年抗旱救灾的功劳簿上,你宋致远同志的名字,得记一功!”  

钱进同时将下午刚整理出来的一份简报递给宋致远。  

简报上清晰地列着打井地点、深度、出水量、受益人口等数据,后面还附了几张照片:  

有村民围在新打的井口旁喜笑颜开接水的,有清澈的井水浇灌在干裂土地上瞬间被吸收的…  

对于大旱之年,这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宋致远捧着简报,手指微微颤抖,眼镜片后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正所谓自古达人所乐,不惮卑污苟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都在这四句诗里头。  

宋致远现在干的就是兼济天下的大好事,所以他格外激动。  

看完了简报他抬起头,眼圈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我能帮上忙就好、能帮上忙就好…”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然后再看向钱进时,他眼神里充满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其实,这功劳我不敢拿,我这老顽固能为人民抗旱事业做出贡献,还是要感谢钱主任的鼓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感慨而真挚:  

“各位领导,你们可能不知道,钱进同志办泰山路学习室那会儿,我因为背着某些包袱,没有单位接纳,只能在街道锅炉房干临时工…”  

他把钱进先出工资聘请自己去学习室给待考青年们补习功课的事说出来,又说了现在去培训学校当正式老师的事。  

最后他感慨:  

“…这次旱灾,我看到钱进同志没日没夜地在指挥部操劳,看到那么多老百姓受苦,我就想着,无论如何我也得尽一份力!”  

“能找到施老师,拿到那份图,说到底,也是施老师的贡献更大,我只是想为咱们这座城市做点事,不敢居功啊!”  

宋致远这番发自肺腑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郑国栋和韩兆新看向钱进的目光里,又多了几分赞许和深意。  

钱进立正站好。  

这也是他想带领导们到宋致远家里的原因之一。  

他就知道宋老师不会掉链子。  

郑国栋点点头,郑重地说:“宋老师,你的经历和贡献,组织上都清楚。钱进同志不拘一格用人才,做得对,做得好!”  

“泰山路学习室和培训学校这两件事我知道,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做的好事!”  

他转向钱进,“钱进同志,你主办的这个培训学校,想法很好,我听王振邦同志仔细介绍过,我们都认为以后你们学校会为咱们海滨市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等旱情过去,市里一定会在政策上给予你们更大的支持,需要场地、师资、设备,只要有利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有利于社会,我会号召各单位全力支持!”  

“谢谢领导。”钱进和宋致远异口同声地说道。  

重头戏还是在施华盛家里。  

钱进让宋致远带路,宋致远把孩子给邻居送过去。  

听见动静在门口看热闹的邻居一看平日里只能在报纸上看到的领导都出现在对门的家门口,对宋致远这个对门新邻居顿时敬畏。  

老知识分子果然有能耐!  

宋致远在车里指路,一行人又驱车前往海滨大学老教授宿舍区。  

海滨大学的教授楼宿舍区条件比宋致远家里条件好多了。  

此时施华盛的儿子一家已经下班回来了。  

其中施华盛的儿子施花岗也是海滨大学的教授,而且子承父业同样是学地质水利相关方面的专家。  

不过他的工作跟地质关系更近,家里外面的书籍和岩石标本什么的,都是他的东西。  

领导们突然到访,施花岗明显呆住了:“各位领导?”  

钱进把情况说了一下,诧异的问:“施老师,您还不知道这件事?”  

施花岗尴尬一笑:“我、我对家父关心不够啊…”  

“是你父亲怕给你惹麻烦,没跟你说。”宋致远一针见血。  

施花岗的妻子同样是知识分子,很大方:“各位领导,快请坐!寒舍简陋,怠慢了!”  

施老先生拄着拐杖出来,同样客气的欢迎了一行人。  

“施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叨扰了。”郑国栋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施老先生的手,神情恭敬而诚恳。  

“我们今天来,是代表海滨市几百万人民,专程来向您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您贡献的那份《地下水脉详略图》,可是我们抗旱救灾的‘定海神针’啊!”  

韩兆新也上前握手,感慨道:“施老,您这份图,价值连城啊,帮我们找准了水脉,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更重要的是,它救了多少人的命啊,您和宋老师一样,都是咱们海滨抗旱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