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真武汤配针灸,你当得如此大礼(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和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方言开的方子一点都不复杂,众人见他写道:
白术50g,茯苓50g,白芍50,生附子15g(先煎2小时),干姜10g,党参20g,枳实10g,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蜈蚣一条。
水煎服,日两次。
其他人都看的出来,这就是真武汤加党参、枳实、龙骨、牡蛎、蜈蚣。
以《伤寒论》真武汤原来方子里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为基础进行重大加减。
保留了其温肾助阳、健脾利水、敛阴柔肝的核心框架。
去生姜因已有干姜,且干姜温里散寒力量更强于生姜(针对背部冷如冰),所以去掉生姜。
加干姜是增强温中散寒之力,针对腰背冷痛甚。
加党参加强补益脾气,因其病程日久,正气已虚。
加枳实行气消痞导滞,助水湿下行。
加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兼潜阳固涩。
至于最后加蜈蚣,是为了针对顽固的、广泛的无定处肌肉跳动,增强祛风通络、止痉定抽的效验药力。
按照方言前面的医案信息来看,这个方子的核心思想完全遵循刚才辨证得出的“脾肾阳虚(火力不足),三焦失运,寒湿内停”以及“水湿聚为寒饮,停于肌肉则肉瞤,停于心则心悸,停于腰背则寒如覆冰”的病机分析。
生附子、干姜、白术、党参温阳补脾肾;
白术、茯苓、枳实利水行气;
白芍、党参佐助调和。
这方子没有用来的制附子而用生附子,大猜测应该是方言的习惯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更快的温肾阳治肾火衰。
而大剂量白术、茯苓加党参健脾助运利水治脾失运,是为了从根本上恢复脾肾对水液的代谢功能。
很好看懂,甚至半吊子的金无病都能看明白个七七八八,毕竟真武汤确实是很有名。
而这次方言写起来方解就相对简单多了,写完了药剂的作用后,他又写了注解:
此方的重点是温补脾和肾的阳气,党参、附子、生姜能增强脾和肾的根本阳气,让水液代谢有了主持和控制的力量。
茯苓、白术能健运脾胃、渗除湿气,在控制水液的同时兼顾利水的作用。
白芍、龙骨、牡蛎既能利水,又能收敛阳气,使阳气依附于阴分。
用枳实来行气行水,蜈蚣疏通经络,让这些药物共同发挥促进气化、生成津液的作用,使水液没有停滞积蓄的能力。
写完过后,方言顿了顿,又在大家的注视下,在原来的方剂上加了一味“磁石”。
方解上则是补充道:
磁石,能进入心、肾二经,收敛散失的心神,消除心悸。
看到这里,周围观看的众人点头,这下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照顾到了。
而这边写完过后,方言他放下笔,思索了一下后,抬头看向患者,对着她说:
“光靠汤药还不够,我再给你配合针灸,内外同治才能更快见效。”
“好!”患者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答应下来过后,她才对着方言问道:
“不知道方大夫要我怎么配合?”
方言指了指诊室角落的治疗床:“你先躺上去,侧着躺就好,放松些,不用紧张。”
患者依言走到床边,家属帮忙掀开她后背的衣衫,露出瘦削却紧绷的腰背。
众人见到她的皮肤在灯光下泛着冷白,尤其是肾俞穴附近,像蒙着一层青色的霜。
方言这边有赵庆凯帮忙,开始准备针灸的工具,针自然是海龙针了。
方言拿上消毒的棉花和酒精,到了床边开始在患者腰部,仔细擦拭要下针的部位,冰凉的酒精让患者微微瑟缩了一下。
“别紧张!待会儿你可能会感觉有股子气从这里冒起来,忍一下,不要动。”方言提前给患者打预防针。
“今天我们针灸的思路和汤药一致,先通肾阳,再调脾胃,最后散经络里的寒瘀。”
“可能?”患者疑问到。
“嗯,看你的气感。”方言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自己的海龙针,捏住针尾,拇指抵住针身,目光首先落在肾俞穴上。
接着他手腕微沉,针尖斜向脊柱方向,以“舒张进针法”快速刺入。
患者皮肤只轻轻一颤,海龙针就已经没入三分,患者甚至没来得及皱眉,只觉皮下传来一丝极轻的酸胀。
何经纬还有和何东是第一次看到海龙针,不过他们在黄启明嘴里听过这玩意儿,看起来确实和普通的盘龙柄银针完全不一样,甚至还能闻到一股香气。
何经纬动了动鼻子,然后又看向海龙针周围快速出现的一圈红晕,这得气速度简直有点超过他的想象,第一是方言刺的准,第二就是这针好。
他也忍不住有些眼热方言手里的宝贝了。
“这针通肾阳,让你腰里的‘冰块’能化开些。”另外一边,方言没有关注何家父子,而是挣扎专心行针。
一边说着,他一边拇指与食指捏住针尾,轻轻捻转,幅度极小,却带着一股韧劲。
患者忽然“嗯”了一声。
然后对着“方大夫,我后腰部像是有团温水在慢慢冲,不像是你说的气。”
方言听到这里说道:
“那就是你本身气感比较弱。”
患者赶忙问道:
“那我这个影响治疗吗?”
“每个人气感都不
白术50g,茯苓50g,白芍50,生附子15g(先煎2小时),干姜10g,党参20g,枳实10g,龙骨20g(先煎),牡蛎20g(先煎),蜈蚣一条。
水煎服,日两次。
其他人都看的出来,这就是真武汤加党参、枳实、龙骨、牡蛎、蜈蚣。
以《伤寒论》真武汤原来方子里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为基础进行重大加减。
保留了其温肾助阳、健脾利水、敛阴柔肝的核心框架。
去生姜因已有干姜,且干姜温里散寒力量更强于生姜(针对背部冷如冰),所以去掉生姜。
加干姜是增强温中散寒之力,针对腰背冷痛甚。
加党参加强补益脾气,因其病程日久,正气已虚。
加枳实行气消痞导滞,助水湿下行。
加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兼潜阳固涩。
至于最后加蜈蚣,是为了针对顽固的、广泛的无定处肌肉跳动,增强祛风通络、止痉定抽的效验药力。
按照方言前面的医案信息来看,这个方子的核心思想完全遵循刚才辨证得出的“脾肾阳虚(火力不足),三焦失运,寒湿内停”以及“水湿聚为寒饮,停于肌肉则肉瞤,停于心则心悸,停于腰背则寒如覆冰”的病机分析。
生附子、干姜、白术、党参温阳补脾肾;
白术、茯苓、枳实利水行气;
白芍、党参佐助调和。
这方子没有用来的制附子而用生附子,大猜测应该是方言的习惯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更快的温肾阳治肾火衰。
而大剂量白术、茯苓加党参健脾助运利水治脾失运,是为了从根本上恢复脾肾对水液的代谢功能。
很好看懂,甚至半吊子的金无病都能看明白个七七八八,毕竟真武汤确实是很有名。
而这次方言写起来方解就相对简单多了,写完了药剂的作用后,他又写了注解:
此方的重点是温补脾和肾的阳气,党参、附子、生姜能增强脾和肾的根本阳气,让水液代谢有了主持和控制的力量。
茯苓、白术能健运脾胃、渗除湿气,在控制水液的同时兼顾利水的作用。
白芍、龙骨、牡蛎既能利水,又能收敛阳气,使阳气依附于阴分。
用枳实来行气行水,蜈蚣疏通经络,让这些药物共同发挥促进气化、生成津液的作用,使水液没有停滞积蓄的能力。
写完过后,方言顿了顿,又在大家的注视下,在原来的方剂上加了一味“磁石”。
方解上则是补充道:
磁石,能进入心、肾二经,收敛散失的心神,消除心悸。
看到这里,周围观看的众人点头,这下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照顾到了。
而这边写完过后,方言他放下笔,思索了一下后,抬头看向患者,对着她说:
“光靠汤药还不够,我再给你配合针灸,内外同治才能更快见效。”
“好!”患者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答应下来过后,她才对着方言问道:
“不知道方大夫要我怎么配合?”
方言指了指诊室角落的治疗床:“你先躺上去,侧着躺就好,放松些,不用紧张。”
患者依言走到床边,家属帮忙掀开她后背的衣衫,露出瘦削却紧绷的腰背。
众人见到她的皮肤在灯光下泛着冷白,尤其是肾俞穴附近,像蒙着一层青色的霜。
方言这边有赵庆凯帮忙,开始准备针灸的工具,针自然是海龙针了。
方言拿上消毒的棉花和酒精,到了床边开始在患者腰部,仔细擦拭要下针的部位,冰凉的酒精让患者微微瑟缩了一下。
“别紧张!待会儿你可能会感觉有股子气从这里冒起来,忍一下,不要动。”方言提前给患者打预防针。
“今天我们针灸的思路和汤药一致,先通肾阳,再调脾胃,最后散经络里的寒瘀。”
“可能?”患者疑问到。
“嗯,看你的气感。”方言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自己的海龙针,捏住针尾,拇指抵住针身,目光首先落在肾俞穴上。
接着他手腕微沉,针尖斜向脊柱方向,以“舒张进针法”快速刺入。
患者皮肤只轻轻一颤,海龙针就已经没入三分,患者甚至没来得及皱眉,只觉皮下传来一丝极轻的酸胀。
何经纬还有和何东是第一次看到海龙针,不过他们在黄启明嘴里听过这玩意儿,看起来确实和普通的盘龙柄银针完全不一样,甚至还能闻到一股香气。
何经纬动了动鼻子,然后又看向海龙针周围快速出现的一圈红晕,这得气速度简直有点超过他的想象,第一是方言刺的准,第二就是这针好。
他也忍不住有些眼热方言手里的宝贝了。
“这针通肾阳,让你腰里的‘冰块’能化开些。”另外一边,方言没有关注何家父子,而是挣扎专心行针。
一边说着,他一边拇指与食指捏住针尾,轻轻捻转,幅度极小,却带着一股韧劲。
患者忽然“嗯”了一声。
然后对着“方大夫,我后腰部像是有团温水在慢慢冲,不像是你说的气。”
方言听到这里说道:
“那就是你本身气感比较弱。”
患者赶忙问道:
“那我这个影响治疗吗?”
“每个人气感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