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惊险降落,下飞机就有活儿(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上面的信息正是方言他们的产品。
还没有上市之前就开始打广告了。
这种产品没有上市,但是广告已经提前打了一个多月的砸钱行为,在不少人脑子里估计都是脑子有问题的。
但是事实证明,搞点花活儿不管是在什么年代,都能够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的。
在老胡朝阳东坝的车间生产好了之后,立马就从天津走水路运到了香江,在香江同仁堂接货后开始了销售。
一上市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果。
已经打了这么久广告,大家好奇心已经到了极点了。
加上价格合适,而且都是针对香江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痛点的产品,所以不少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了。
健骨膏成了中老人新宠。
解酒丸成了中年人酒场保命符。
还有安神醒脑丸,也是同样受到欢迎。
从资料上来看,第一批登陆香江的试水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说明方言弄出来的配方还是相当有搞头的。
这基本上是有了个非常完美的开头了。
接下来就是继续扩大宣传,然后往东亚,东南亚辐射。
接下来方言又看了一些其他舆情简报。
比如日本津村制药,紧急调整汉方解酒药包装,新增“特含葛花黄酮“标识。
邵氏电影计划拍一部《黄飞鸿之南北宗师》。
还有外事部门写的那一通针对大冢敬节的稿子,引起反响。
霍家长子要结婚的事儿,也在里面占了不少的篇幅。
等到看完过后,方言再次看向舷窗外,这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
飞机平稳飞行,方言透过舷窗望向远方,云朵被朝霞染成金色,越是往香江飞外边的云越来越少。
看来今天是个好天气。
这时候方言又发现飞机上还有一张香江地图。
他拿起看了起来。
地图上方印着“香江九龙地图”的繁体标题,右下角标注着“1976年修订版”字样,左下角印有“香江市政局”的徽章。
1978年的香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地图上的维港两岸尚未被密集高楼覆盖,尖沙咀一侧仅有寥寥几栋高层建筑(如半岛酒店),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尚未诞生,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商铺和码头设施。
地图上的金钟、湾仔部分区域仍标注为“填海计划区”,上辈子这些地方已成为繁华商业区,但在1978年仍是待开发的海岸线。
大屿山中部大片区域标为“郊野公园”,仅有梅窝、东涌等少数村落;南丫岛则以“渔民聚居地”为主,没有如今的旅游码头标识。
地图上仅有“观塘线”和“荃湾线”两条规划中的地铁线路,这里实际要到1979年才部分通车,大部分交通标识集中在巴士路线和轮渡码头,如“天星小轮航线图”用红色虚线标注。
弥敦道、轩尼诗道等主干道已成型,但“西九龙公路”“东区走廊”等快速路尚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沿海公路。
这次目的地启德机场,在地图上用醒目的红色五角星标注,跑道直接延伸至维多利亚港,旁边注有“飞机起降时请勿靠近海岸线”的警告,这正是启德机场以“危险起降”闻名的地方。
不过这次的机长也不是一般人,方言相信自己没那么点背。
此外还有,商业区,中环标注为“银行区”,集中了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总部。
旺角、油麻地则以“市集”“工厂大厦”为主,是这会儿的工业城市特征。
地图上用蓝色圆圈标出多个“徙置区”(政府廉租屋),太平山顶则标有“总督别墅”,这就是殖民时代的印记。
另外迪士尼乐园、星光大道等后世景点在地图上完全空白。
地图边缘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钢笔写着“中药堂集中地:上环文咸西街”这正是方言即将去的香江同仁堂所在地。
晨光中,香江岛的轮廓逐渐清晰,维多利亚港如一道银链横亘其间,尖沙咀的钟楼与中环的高楼群错落有致,虽不及后世繁华,却已显露出国际都市的雏形。
方言脑海中闪过“亚洲四小龙”的称呼。
这个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响彻全球的经济术语。
此刻的香江尚处于起步阶段。
依托廉价劳动力与政策优势,承接欧美产业转移,以玩具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悄然崛起。
与此同时,台湾的电子代工、韩国的纺织造船、新加坡的电子零部件生产,也正各自踏上经济腾飞的初始轨道,等待着八十年代高速增长期的全面爆发。
算起时间来,也就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时候飞机开始缓缓下降,引擎的轰鸣逐渐变得厚重,机身微微震颤。
方言将地图迭好放回小桌板,目光再次投向舷窗。
此刻的维多利亚港已清晰可见,海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渔船和货轮如玩具般点缀其间,启德机场的跑道像一把锋利的刀,斜斜切入海面。
第一次来香江的老爷子们,也看着外边的景色发出了感慨。
只不过他们的感慨有些特别:
“当初部队到了广州,差点就把这里打下来了!”
“那可不,当年听说四野的先头部队都到了深圳河边,望远镜里能看见对岸的英军岗哨。”说话的是曾在粤赣苏区打游击的周
还没有上市之前就开始打广告了。
这种产品没有上市,但是广告已经提前打了一个多月的砸钱行为,在不少人脑子里估计都是脑子有问题的。
但是事实证明,搞点花活儿不管是在什么年代,都能够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的。
在老胡朝阳东坝的车间生产好了之后,立马就从天津走水路运到了香江,在香江同仁堂接货后开始了销售。
一上市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果。
已经打了这么久广告,大家好奇心已经到了极点了。
加上价格合适,而且都是针对香江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痛点的产品,所以不少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了。
健骨膏成了中老人新宠。
解酒丸成了中年人酒场保命符。
还有安神醒脑丸,也是同样受到欢迎。
从资料上来看,第一批登陆香江的试水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说明方言弄出来的配方还是相当有搞头的。
这基本上是有了个非常完美的开头了。
接下来就是继续扩大宣传,然后往东亚,东南亚辐射。
接下来方言又看了一些其他舆情简报。
比如日本津村制药,紧急调整汉方解酒药包装,新增“特含葛花黄酮“标识。
邵氏电影计划拍一部《黄飞鸿之南北宗师》。
还有外事部门写的那一通针对大冢敬节的稿子,引起反响。
霍家长子要结婚的事儿,也在里面占了不少的篇幅。
等到看完过后,方言再次看向舷窗外,这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
飞机平稳飞行,方言透过舷窗望向远方,云朵被朝霞染成金色,越是往香江飞外边的云越来越少。
看来今天是个好天气。
这时候方言又发现飞机上还有一张香江地图。
他拿起看了起来。
地图上方印着“香江九龙地图”的繁体标题,右下角标注着“1976年修订版”字样,左下角印有“香江市政局”的徽章。
1978年的香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地图上的维港两岸尚未被密集高楼覆盖,尖沙咀一侧仅有寥寥几栋高层建筑(如半岛酒店),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尚未诞生,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商铺和码头设施。
地图上的金钟、湾仔部分区域仍标注为“填海计划区”,上辈子这些地方已成为繁华商业区,但在1978年仍是待开发的海岸线。
大屿山中部大片区域标为“郊野公园”,仅有梅窝、东涌等少数村落;南丫岛则以“渔民聚居地”为主,没有如今的旅游码头标识。
地图上仅有“观塘线”和“荃湾线”两条规划中的地铁线路,这里实际要到1979年才部分通车,大部分交通标识集中在巴士路线和轮渡码头,如“天星小轮航线图”用红色虚线标注。
弥敦道、轩尼诗道等主干道已成型,但“西九龙公路”“东区走廊”等快速路尚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沿海公路。
这次目的地启德机场,在地图上用醒目的红色五角星标注,跑道直接延伸至维多利亚港,旁边注有“飞机起降时请勿靠近海岸线”的警告,这正是启德机场以“危险起降”闻名的地方。
不过这次的机长也不是一般人,方言相信自己没那么点背。
此外还有,商业区,中环标注为“银行区”,集中了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总部。
旺角、油麻地则以“市集”“工厂大厦”为主,是这会儿的工业城市特征。
地图上用蓝色圆圈标出多个“徙置区”(政府廉租屋),太平山顶则标有“总督别墅”,这就是殖民时代的印记。
另外迪士尼乐园、星光大道等后世景点在地图上完全空白。
地图边缘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钢笔写着“中药堂集中地:上环文咸西街”这正是方言即将去的香江同仁堂所在地。
晨光中,香江岛的轮廓逐渐清晰,维多利亚港如一道银链横亘其间,尖沙咀的钟楼与中环的高楼群错落有致,虽不及后世繁华,却已显露出国际都市的雏形。
方言脑海中闪过“亚洲四小龙”的称呼。
这个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响彻全球的经济术语。
此刻的香江尚处于起步阶段。
依托廉价劳动力与政策优势,承接欧美产业转移,以玩具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悄然崛起。
与此同时,台湾的电子代工、韩国的纺织造船、新加坡的电子零部件生产,也正各自踏上经济腾飞的初始轨道,等待着八十年代高速增长期的全面爆发。
算起时间来,也就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这时候飞机开始缓缓下降,引擎的轰鸣逐渐变得厚重,机身微微震颤。
方言将地图迭好放回小桌板,目光再次投向舷窗。
此刻的维多利亚港已清晰可见,海水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渔船和货轮如玩具般点缀其间,启德机场的跑道像一把锋利的刀,斜斜切入海面。
第一次来香江的老爷子们,也看着外边的景色发出了感慨。
只不过他们的感慨有些特别:
“当初部队到了广州,差点就把这里打下来了!”
“那可不,当年听说四野的先头部队都到了深圳河边,望远镜里能看见对岸的英军岗哨。”说话的是曾在粤赣苏区打游击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