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衣冠不南渡 > 第14章 沾沾光

第14章 沾沾光(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谯周深吸了一口气,手里抱着厚厚的书籍,低着头走向了太极殿。  

好消息是他终于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成为了御用的大经学家。  

平日里就是跟在皇帝的身边,帮皇帝解决经典上的困惑,帮着皇帝来把持经典的诠释工作,发扬一下已故王公的学问。  

坏消息是皇帝的要求越来越多,这治经的方向有点要跑偏的意思。  

当他走到了门口的时候,又看到了熟悉的那个人。  

成济很是无礼的审视着他,对他没什么好脸色。  

尽管皇帝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但是投降的蜀人和吴人在各地都会受到魏人的歧视。  

哪怕是争斗的再凶狠的两个人,在碰到蜀人或者吴人的时候,也会瞬间站在一起。  

谯周来到洛阳已经有很长时日了,可是并没有被任何名士所接纳,哪怕是他主动去拜访,人家也是公事公办的态度,不至于说门都不让进,但是出了门就不会再有后续了。  

连谯周这样的名士都是如此,其余官员们所遭受的待遇显而易见。  

到这个时候,谯周心里又隐约有些愧疚。  

当初是他号召大家来投降的,可是,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死的壮烈一些吗?  

谯周长叹了一声,还是开口说道:“我奉陛下诏令前来,望将军禀告一声。”  

成济点点头,转身走了进去。  

很快,谯周就来到了东堂内。  

曹髦此刻正在读书。  

曹髦是一個自律的有些可怕的人。  

登基这么多年,他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天都在按时锻炼,每天也都在按时读书。  

曹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从不挑食,甚至是当下刚刚写好的文章和诗歌,他也会令人带过来给自己看。  

他每天留给自己的时日不是很多,看到他的模样,就连成济都觉得:贤王大概就是要做到这种地步。  

谯周不敢打扰曹髦,就这么保持着行礼的姿势。  

曹髦又读了片刻,大概是看完了一页的内容,方才抬起头来,“谯公,您早到了半个时辰啊。”  

谯周一愣,“臣这便上门外等候”  

“哈哈哈,不必了,且坐下来吧。”  

曹髦放下了手里的书。  

谯周是曹髦如今的御用名士,帮着他来制定思想。  

当初汉武帝面前有那么多的名士可以挑选,他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将其定义为官学,然后让天下人都去学习。  

但是曹髦如今却没有那么多的参考人选了。  

曹髦麾下不是没有名士,但是那些都是些假名士。  

你让他们去服散吃酒还行,可要让他们的学问成官学,那大魏就得亡了!  

王肃走后,国内甚至连接替他的人都找不出来。  

曹髦笑呵呵的看向了谯周所带来的那些书籍。  

“谯公已经完成了??”  

谯周赶忙摇头,“不曾啊陛下,王学乃是王公心血之作,岂能那么容易就研究清楚呢。”  

曹髦恍然大悟,便决定再次跟谯周谈论一下经典。  

如今王学的地位已经初步确定了,王经的学说主张成为了庙堂的共识,更是被曹髦确定为了新的官学,无论是太学还是在地方学校里,所要教授的都是王学版本的。  

这不是说传授的本质东西发生了变化,他们学的还是五经,只是这五经已经变成了由王肃所注释的五经,也就是王肃这个版本的。  

不同人的诠释,往往能让经典呈现出不同的意思来。  

王肃这个版本的诠释,是最符合曹髦要求的。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符合,因为曹髦还需要一些新的东西。  

曹髦将自己的需求讲述给了谯周。  

首先,曹髦需要的反自己他要反天命。  

当曹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谯周汗流浃背,他不明白曹髦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  

曹髦是想要打破后汉以来所形成的诸多糟粕,什么占卜啊,什么征兆啊。  

这件事最初从汉武帝时开始,天下有什么大事,就一定会先有征召,在刘秀时期再上高峰,然后就下不来了。  

这是导致玄学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大家都信这一套东西。  

曹髦对此很是反感。  

哪里发生灾害就说是庙堂的政策不对,用人不对,就得处置一个大臣,要做什么事就得先询问上天的意思。  

你们这些人怎么还越活越回去了呢?  

曹髦信奉的荀子的那一套。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的运行规律跟你治理政务没有任何关系!别特么天天占卜耕地什么时候会收获了!也别整日去研究哪里出凤凰出黄龙了!  

想要让土地肥沃就给我滚去开水利!  

想让天下太平就去学会廉洁公正!!  

出什么事就怪上天,从来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名士们迷信成风,不务正业。  

每个人都是神神叨叨的。  

读书人若都是这样的思想,那大魏岂不是要废了吗?  

曹髦很是不悦的说着自己的看法。  

可谯周的脸色却很是难看。  

陛下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是要毁掉儒学的根本啊!  

从董仲舒的时代开始,天人感应就成为了儒家治世的重要依据,在后汉更是达到了高峰。  

当今的官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在后人的诠释下,基本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