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520章 这也能叫米格21改???

第520章 这也能叫米格21改???(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事前很少有人会想到,在整个新加坡航展的准备阶段,最吸引人眼球的型号并既不是阵风,也不是超级大黄蜂,更不是华夏的两款客机。  

而是三天内飞了十几个架次,把诸多参展机型从世界各地运到樟宜会展现场的几架安124。  

尤其是,当一架中型直升机被从安124的货舱里拉出来的时候,现场的记者几乎把当天的一半胶卷都用在了这个场景上。  

这还没完。  

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的美国人也拉出来一架c5,把本来可以从隔壁苏比克基地转场飞过去的黑鹰直升机拆掉机翼,塞进去空运到了新加坡…  

这就完全是斗气行为了。  

伏尔加第聂伯公司的安124每飞一趟都是要向货主收费的,而c5则是纯花钱。  

当然,这功夫财大气粗的美军倒也不在乎这点经费就是了。  

此时距离冷战结束尚且不到10年,像安124和c5这种东西方的当家巨型运输机还很少与公众直接见面。  

加上资讯传播也还不够发达,哪怕在照片上见过的人也不多。  

绝对是能拉高媒体关注率的顶流。  

尤其是前些天,这两种体型和用途都相近的型号只是轮流在这里降落,却并未出现过针尖对麦芒的正面遭遇。  

这让很多想拍到二者同框照片的媒体都在开幕当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结果美俄双方都表示,之前只是按照正常计划安排了货运航线,并无这两个型号的参展计划。  

消息一出,法国人总算松了口气。  

他们可是对这次航展寄予了厚望。  

由于海湾战争中法国人的背刺行为(伊军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进口自法国,但在战争中完全没能发挥作用),法国武器装备的口碑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国家内部出现断崖式下跌。  

再加上苏联解体之后,独联体国家以不讲道理的低价搞无差别倾销,导致最近几年法国的军售情况都不是很乐观。  

口碑的恢复需要时间,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在传统市场以外打开局面。  

东南亚和南亚虽然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归比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强一些…  

“早知如此,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包机运输…”  

法国代表团的领队,同时也是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副主席纪尧姆·勒梅尔看着周围面露遗憾的各路记者,总算是松了口气。  

最早过来的那几个架次安124,其实多数是在给法国企业运东西。  

像客机之类的还好,但战斗机或者直升机想要从法国本土自行飞到新加坡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更何况其中的阵风还是一架原型机。  

所以为了省事,他们就干脆找来了运费打骨折的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  

结果后者很快发现这是给自己打广告的绝佳机会,因此又送了不少俄国人自己的参展装备过来。  

再往后,局面就有些失控了。  

好在开幕式的风头还是没有被抢。  

新加坡航展包括开幕当天在内,的前四天是专业日,只对贸易与会者开放。  

如果这几天的关注度都被拉到美俄那两边,后面的公众开放日根本没多大意义。  

谁家正经老百姓掏钱买战斗机啊?  

随着开幕式的礼炮声响起,新加坡空军a4s攻击机与法国空军幻影2000战斗机开始联合飞行表演,总算是把媒体和各国代表团成员的注意力拉回了航展本身。  

确认一切已经回归正轨的勒梅尔活动了一下身体,开始在超过七万平方米的展区里面闲逛起来。  

侦察一下竞争对手们的同时,也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达成的交易。  

根据他的经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买装备,随意性很强。  

如果派过来的代表团级别和权限够高,很可能因为一时兴起就掏钱。  

虽然一般拿不出什么大单,但蚂蚱再小也是肉。  

零售和批发都是做生意,不寒碜。  

或许是因为展区面积和参展位置距离本土较远的原因,他们最大的两个对手美国和俄罗斯都没有带来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装备。  

此前被视作巨大威胁的多功能战斗机苏30并未露面,只来了几架勇士表演队的苏27,也是表演之后马上就会离场。  

作为一次“航空展”,俄方参展的武器装备却非常恶趣味地以防空导弹系统为主,最新的s300p2就摆在幻影2000展位的对面。  

虽然好像有那么点砸场子的意思,但总归跟法国方面不构成直接竞争。  

美国人则还是那老几样,f18f虽然是首次公开亮相,但毕竟是一架舰载机。  

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几乎不会有谁购买一种舰载机放在陆地上使用…  

绕了大半圈之后,勒梅尔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双手插兜,仿佛没有对手。  

享受着无敌是多么寂寞的他缓步走向面前的最后一块区域——  

华夏展区。  

此时,勒梅尔的心态已经非常放松了。  

通过背后运作把华夏安排成为三大主要展团之一,正是他本人提出的意见。  

主要是为了可以挤压英俄等另外几个主要对手的参展规模。  

从实际结果来看,这个策略还是比较成功的。  

尽管华夏在这两年已经展现出了一些高速发展的潜力,但起点终究太低,哪怕给他们1.5万平方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