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针对性破坏(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自打重生以来,除去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以外,常浩南其实很少用直接用系统推进一整个完整的项目,而是以补全关键技术环节为主。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测试制造环节本来就不太能跟不上进度,即便研发端再怎么加速,最后反馈出来的项目周期也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反而还错失了锻炼技术团队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系统在面对一个完整项目时往往过于狮子大开口。
但即便如此,一个常规子系统级别的项目消耗,也不过就是六位数左右而已。
然而这一次,仅仅只是为一次看似常规的测试找出失败原因,竟然就开价10万科研点数。
惊得常浩南都哆嗦了一下。
“真是见鬼了…”
他又重新数了一遍,确定1后面跟着的确实是五个0。
要知道,之前设计涡扇20的时候,把压气机静子叶片和间冷器结合起来的精妙设计,也不过才用了这个数字的一半多点而已。
“可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只是自己问自己。
系统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能力,只是会给出一些特定提示而已。
比如在早年间就解释过,项目的“定价”跟完成项目的奖励一样,同时取决于难度和影响力。
而根据过去十几年来的经验,这个难度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主观认定的结果,而是有一套更接近人工智能的逻辑。
像这种“在搜索大量数据之后找出其中问题”的要求,对于人来说难比登天,但系统给出的难度评级却往往只是中等。
换句话说,10万科研点数如此离谱的价格,大部分源于此事背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力。
这让常浩南顿时警觉起来。
跟难度的判定一样,影响力也未必是能直观体现出来的。
如果后续的分析和操作不得当,那么完全有可能像他白嫖系统对研发方向的判断但最后又不付款一样,被坑上一笔大的。
“十万就十万…”
常浩南咬了咬牙,在脑海中选择了确认。
紧接着,便靠在座椅靠背上,享受起数据流飞速涌入大脑的过程…
五天后,火炬实验室地下研究中心。
巨大的液晶显示器上,交迭了核反应堆模拟结构的三维中子通量分布图正在缓慢旋转,并随着常浩南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断显示出各部分燃料温度反馈效应的动态模拟。
近十年过去,以曙光系列为代表的华夏超算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尽管眼下在光刻设备、晶圆材料和曝光工艺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国际分工的支持,但至少已经无需像本世纪初那样完全进口国外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芯片。
如今安置在地下机房里的那套“曙光7000”超级计算机,就是年初才到位的最新设备。
“这才不到一周时间,你…你们就已经把那些数据全都看完了?”
在接到常浩南的电话自后,彭觉先一行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火炬实验室,却发现对方甚至连经过图像渲染的示意图都准备好了。
其实在系统的帮助下,常浩南找到问题所在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后面都是在进一步分析原因,还有准备这份非常直观的情况说明报告。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
“我之前就说了不会用遍历法…”
跟彭觉先握手之后,常浩南坐回到会议桌首位的电脑前面:
“而且运气也不错,在第二优先级的堆芯活性区数据里面就发现了异常。”
眼见已经进入正题,彭觉先也平复下心中的疑惑和震惊,正色问道:
“所以…还是我们算出来的受激中子产额有问题?”
“是。”常浩南点点头,“但问题不在我们。”
他将屏幕上的两组数据高亮出来然后并排显示:
“你们看这条温度反应性系数曲线。”
说着用鼠标指针在上晃了晃:
“HFR提供的参数文件显示,在200400℃区间,多普勒系数应该是平滑的2.3pc℃…”
彭觉先身体前倾,还把眼镜微微抬起,以看得更加清晰。
在常浩南说到一半的地方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但实际数据在325℃处出现了明显的拐点?”他指向屏幕上那个突兀的凹陷,“这个二阶导数变化…像是燃料芯块出现了异常畸变?”
“准确来说,应该是温度反馈效应。”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段系统给出的详细解释:
“你们知道,在第一个缓发超临界状态末期时,随着堆芯温度逐渐上升,燃料多普勒温度反应性效应和热膨胀效应也会逐渐增大,从而向反应堆引入负反应性,自动调节功率的增长速度,工程师们一般用这段时间保证冷却系统完全介入,然后再进入第二个缓发超临界状态。”
作为核能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知识对于彭觉先来说相当基础,但他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并点点头表示对方说的没错。
“但HFR给的数据严重低估了铝包铀燃料的温度反应性效应…计算结果显示,实际多普勒效应达到了惊人的7.4pc℃,是报告值的3.2倍,于是反应堆引入的负反应性比之前的预估值高了一个数量级,导致堆体根本无法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测试制造环节本来就不太能跟不上进度,即便研发端再怎么加速,最后反馈出来的项目周期也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反而还错失了锻炼技术团队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系统在面对一个完整项目时往往过于狮子大开口。
但即便如此,一个常规子系统级别的项目消耗,也不过就是六位数左右而已。
然而这一次,仅仅只是为一次看似常规的测试找出失败原因,竟然就开价10万科研点数。
惊得常浩南都哆嗦了一下。
“真是见鬼了…”
他又重新数了一遍,确定1后面跟着的确实是五个0。
要知道,之前设计涡扇20的时候,把压气机静子叶片和间冷器结合起来的精妙设计,也不过才用了这个数字的一半多点而已。
“可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当然只是自己问自己。
系统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交流能力,只是会给出一些特定提示而已。
比如在早年间就解释过,项目的“定价”跟完成项目的奖励一样,同时取决于难度和影响力。
而根据过去十几年来的经验,这个难度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主观认定的结果,而是有一套更接近人工智能的逻辑。
像这种“在搜索大量数据之后找出其中问题”的要求,对于人来说难比登天,但系统给出的难度评级却往往只是中等。
换句话说,10万科研点数如此离谱的价格,大部分源于此事背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力。
这让常浩南顿时警觉起来。
跟难度的判定一样,影响力也未必是能直观体现出来的。
如果后续的分析和操作不得当,那么完全有可能像他白嫖系统对研发方向的判断但最后又不付款一样,被坑上一笔大的。
“十万就十万…”
常浩南咬了咬牙,在脑海中选择了确认。
紧接着,便靠在座椅靠背上,享受起数据流飞速涌入大脑的过程…
五天后,火炬实验室地下研究中心。
巨大的液晶显示器上,交迭了核反应堆模拟结构的三维中子通量分布图正在缓慢旋转,并随着常浩南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断显示出各部分燃料温度反馈效应的动态模拟。
近十年过去,以曙光系列为代表的华夏超算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尽管眼下在光刻设备、晶圆材料和曝光工艺等方面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国际分工的支持,但至少已经无需像本世纪初那样完全进口国外的计算和图像处理芯片。
如今安置在地下机房里的那套“曙光7000”超级计算机,就是年初才到位的最新设备。
“这才不到一周时间,你…你们就已经把那些数据全都看完了?”
在接到常浩南的电话自后,彭觉先一行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火炬实验室,却发现对方甚至连经过图像渲染的示意图都准备好了。
其实在系统的帮助下,常浩南找到问题所在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后面都是在进一步分析原因,还有准备这份非常直观的情况说明报告。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
“我之前就说了不会用遍历法…”
跟彭觉先握手之后,常浩南坐回到会议桌首位的电脑前面:
“而且运气也不错,在第二优先级的堆芯活性区数据里面就发现了异常。”
眼见已经进入正题,彭觉先也平复下心中的疑惑和震惊,正色问道:
“所以…还是我们算出来的受激中子产额有问题?”
“是。”常浩南点点头,“但问题不在我们。”
他将屏幕上的两组数据高亮出来然后并排显示:
“你们看这条温度反应性系数曲线。”
说着用鼠标指针在上晃了晃:
“HFR提供的参数文件显示,在200400℃区间,多普勒系数应该是平滑的2.3pc℃…”
彭觉先身体前倾,还把眼镜微微抬起,以看得更加清晰。
在常浩南说到一半的地方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但实际数据在325℃处出现了明显的拐点?”他指向屏幕上那个突兀的凹陷,“这个二阶导数变化…像是燃料芯块出现了异常畸变?”
“准确来说,应该是温度反馈效应。”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紧接着又补充了一段系统给出的详细解释:
“你们知道,在第一个缓发超临界状态末期时,随着堆芯温度逐渐上升,燃料多普勒温度反应性效应和热膨胀效应也会逐渐增大,从而向反应堆引入负反应性,自动调节功率的增长速度,工程师们一般用这段时间保证冷却系统完全介入,然后再进入第二个缓发超临界状态。”
作为核能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知识对于彭觉先来说相当基础,但他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并点点头表示对方说的没错。
“但HFR给的数据严重低估了铝包铀燃料的温度反应性效应…计算结果显示,实际多普勒效应达到了惊人的7.4pc℃,是报告值的3.2倍,于是反应堆引入的负反应性比之前的预估值高了一个数量级,导致堆体根本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