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九十二章 萧不哒野攻取石见

第九百九十二章 萧不哒野攻取石见(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听着赵煦的话,宋用臣没有犹豫就点头道:“诺!”  

赵煦嗯了一声,道:“都知安心修养…”  

“等养好了身体,我还有大事要嘱托都知去办!”  

说着,赵煦就摩挲了一下双手。  

宋用臣在徐州这两年,可谓是成绩斐然。  

他不仅仅帮赵煦解决了无数高炉炼钢的难题。  

还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熟练产业工人、管理者。  

当然了,代价很沉重。  

短短两年,工伤残疾、死亡的工人,数以千计。  

不在统计内的,那就更多了。  

这是必要的代价。  

而且,这年头说实话,人命便宜的很。  

几贯铜钱,就能让西军的厮杀汉,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争先登、战将夺旗之功。  

而赵煦让宋用臣给徐州的工匠和矿工,开出的赏格,除了丰厚的交子赏赐外。  

还有官身。  

虽然都是些低级的不入流品的小官小吏。  

大部分都还是伎术官。  

但依旧足够叫那些苦哈哈的矿工、铁匠们嗷嗷叫着不避生死的冲锋陷阵。  

“都知前些时日上报,言已经掌握了炼焦之法,可是事实?”赵煦问道。  

“回禀大家,确实如此!”宋用臣答道:“自元祐二年五月以来臣在徐州,召集定窑、汝窑、哥窑、龙泉窑等窑场窑工、官吏,先后建设炼焦炉数百座,今已‘格’得石炭炼焦之法!”  

说着,他就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册子,递给赵煦:“此,臣与诸官,所定的炼焦之法,已录于图画,分列细节,接替臣之人,只需持此图册,督窑工而造便可!”  

赵煦接过那本小册子,打开一看,嘴角的笑容就溢出来了。  

煤炭炼焦,哪怕在现代,也是钢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在如今?  

只能说,焦煤冶铁就是神器!  

不亚于火药之于战争的神器!  

最初,赵煦在汴京城外冶铁,用的是土法炼焦技术。  

这玩意没什么难度——哪怕没有赵煦,土法炼焦也会在元末明初甚至更早就被工匠们发明出来。  

毕竟,炼焦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高温干馏嘛!  

而在中古的大宋,五大名窑的窑工们,已经能建成温度超过一千三百度的瓷窑。  

著名的建窑,更是能把极限温度怼到一千五百度!  

所以,最初赵煦冶铁,就是召集窑工们,在汴京城外,照着瓷窑的技术,靠着力大飞砖炼出来的焦煤。  

但,这样炼焦效率太低。  

而且,污染太大了!  

所以,赵煦才把冶铁基地,挪去徐州——他可不想在汴京城里天天吃煤灰。  

而宋用臣到了徐州以后,赵煦就给他下达了一个任务——改进炼焦技术。  

宋用臣不愧是宋用臣!  

在徐州两年多,便完成了赵煦交代下去的任务。  

赵煦看着自己手中小册子上,宋用臣画出来的炼焦图。  

图上很明显的出现了,炭炉和燃烧室的分野,但又没有完全分开,而是在顶部留了交换空间。  

宋用臣在小册子里,将之称作‘倒焰’。  

这与工业革命前后出现的倒焰炼焦法,不谋而合了。  

通过这种办法,宋用臣在徐州一次炼焦就能得到数千斤的焦煤。  

比起赵煦在汴京城搞焦煤的时候,一次不过几百斤,最多一千来斤的焦煤,有了质的飞跃。  

也就是这门技术刚刚开发出来,相关研究和焦炉建造技术、耐火砖技术还有待突破。  

不然一次炼焦上万斤乃至数万斤,也不是没可能。  

赵煦放下小册子,对宋用臣道:“仅凭此功,都知便可如蔡候一般,在青史之上,单独有传!”  

东汉蔡伦,因为改良了造纸术,而被汉和帝封为龙亭候。  

南北朝的范晔著《后汉书》时,将之列入宦者列传,对其评价颇高,用了‘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等文字来称赞。  

对宦官来说,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宋用臣听着,顿时喜上眉梢,连忙拜谢:“臣只晓为大家尽忠,不敢有青史留名之望!”  

但他的神色,却已出卖了他。  

盖因在去年,赵煦曾下诏,命祠部以‘汉故龙亭候伦,造纸有功,当受祭祀’的名义,给蔡伦在其家乡郴州塑像立庙,纳入正祀。  

士大夫们对此,基本没有反应,只当没有这个事情——毕竟蔡伦虽然是宦官,但他改良了造纸术,福泽了今天的士大夫。  

士大夫们再怎么不喜欢宦官,也不大好跳起来搞事——现在的士大夫们,多少还是要脸的,吃饭砸锅的事情他们真干不出来。  

当然,这也和赵煦没有直接敕封蔡伦为公、候,更没有敕封城隍、土地有关。  

同时,也没有傻子会在这种小事上和皇权顶牛。  

因为输赢都是亏。  

但,这对内臣们来说,此事的刺激性就太大了!  

千古以来,第一个受朝廷敕封,享受正祭待遇的内臣出现了!  

有了第一个,第二个还远吗?  

像宋用臣,就时刻以当代蔡伦自诩。  

赵煦瞧着,知道有了蔡伦塑像受祭这块大饼,宋用臣养好了身体,就又是一个好牛马,便道:“都知在京这些时日,有空就多到内侍省中去给小黄门们讲讲课,传授一些做事的诀窍,遇到机灵的,不妨收到身边,言传身教,为衣钵传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