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九十三异僧七

卷第九十三异僧七(8/10)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都关闭着。整个石窟光闪闪的,能够照彻人的肺腑。石窟建成后的第六百年,有位佛奈遮阿罗汉,他刚生下来母亲就死了。他又出生在扶南国,因为念及母亲生育自己的重恩,便从石窟最上面的一层拿了一个小檀像,让母亲供奉。母亲死后转生到扬州,长大后出了家,住在新兴寺,证得三果。宋孝武帝征扶南时,得到了这尊小檀像带回了京都。也是借了奈遮阿罗汉的神力、母亲如今仍然健在,时常到罗浮天台等西方各个地方去,从前那里的法盛昙没有人去拜谒,母亲去的地方还要往西。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传》五卷略加论述,怎么忽然说什么这尊檀像是罗什背到这里来的呢?宣律师于是问道:“罗什法师一代人翻译的佛经,人们大都偏爱,所以从那之后,修习佛法的情况开始兴盛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人答道:“鸠摩罗什这个人聪明智慧,善于理解大乘教义,在他主持下一起参与翻译的人也都是佛教界的俊才。罗什是那个时代的珍宝,是空前绝后的人,使人望尘莫及。所以他所翻译的佛经,以领悟和传达佛法的教义为主,是最接近佛祖遗著之真义的。”律师又问道:“通常都说罗什法师被秦人姚兴逼迫,破除了佛教严格的戒律;怎么说他是最得佛祖遗教之真义的呢?天人答道:“这个问题不是芸芸凡众所能理解的,无须多加评论。罗什法师的德行在于佛事三贤,宗旨之所在是感通教化众生,哪能纠缠和拘泥于小节的缺失,应当随因机缘而行事。所以经他译释的《大智度论》这部经书,十分省略为九分,其余的经论如何,道过这个例子就可以推知。对于佛法教义的沉思感悟,理解越来越新,象他那样能够深刻领会先圣的旨意,实在很少见到。他又蒙受文殊的指点传授,让他删定译释的经论,所以大大超过普通人的翻译。对他这样的人。怎能因为他被逼收纳妻室而加以讥笑,从而一笔勾销他深刻的造诣和卓著的建树呢。”律师又问在邡州显际寺山上出现的石像是什么时代建造的,天人答道:“石像秦穆公时制造的,石像原先出现的地点是周穆王建造寺庙的地方。佛祖去世之后,阿育王的第四个女儿又建造了佛像和寺塔,在这里供奉,这时在这座寺庙里住着一至三个得到证果的僧人。秦穆公的宰相由余常常到这里供奉。在从前迦叶佛时代,也在这里建立过寺庙,是那个沙弥显际所建造的。后来这座寺庙仍采用本来的名字,匾额上题的是‘显际寺’。律师又问金玉华宫南面檀台山上有座砖砌的古塔,塔的四面各为四十步宽,底层极为雄壮,四面都有石龛,石龛旁边有小块的砖,又有三十余块窑砖。塔的形状十分古老,不知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然而塔内常常听列有钟声。天人答道:“这是周穆王时的寺庙,名字叫灵山。到阿育王时,敕令山神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塔。西晋末年出现动乱局面,五胡乱华控制政权,刘曜建都于长安。他几次梦到在这座山上看见有佛坐在塔里,佛对刘曜说:“你要少喝酒,不要沉醉于色欲,要罢黜奸邪运用忠良。刘曜不听佛的劝告,后来在洛阳酒醉落马,被石勒擒获了。当初,刘曜被梦境所提示,派人寻访这座山,果然见到这里有个佛像坐在小砖塔里,与他梦中见到的完全一致。他便令人毁掉小塔,重新建造了大砖塔,塔高一十九级,同时还建造了寺庙,寺庙极为壮丽,寺庙的名字是法灯寺,引度了三百名僧人住在寺内。刘曜灭亡于石赵之后,法灯寺内有四十三位僧人修练证得三果,山神在现今的大塔后面又建造了一座寺庙,用以供养这些证得三果的高僧。山神到太白山上采取灵芝卓,供养这些圣僧,这些圣僧便得到了长寿。这座寺庙现今仍在,但是凡人看不见。现在常常听到的钟声,就是这座寺庙里的钟声。砖塔本来的基础,虽然经过刘曜的翻新改建,但仍是周穆王时建寺庙的地方,又是迦叶如来时代古寺的旧址。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在玉华宫北面慈乌川山上,经常见到一群鹿集在一个地方,把它们赶跑后还返回来,有人感到奇怪,便在这个地方往地下挖,掘到一丈深时得到了一尊石像,身高一丈左右。这尊石雕佛像现今还供养在寺庙里。”律师又问荆州前大明寺内的旃檀佛像,据说是优填王所制造的,被依传从那里来带到了梁朝;如今京城长安又有一个这样的檀木佛像;这两个之中哪个是本像?天人答道:“大明寺里的那个是本像,梁高灭亡后,佛像来到了荆州。梁元帝承圣三年于北周平掉南梁朝后,把国宝都收集到北周,当时那尊檀像被一住僧珍法师隐藏在房内,赠给前来收集国宝的使者许多财物,檀像便保留了下来。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文帝派遣使者柳顾前往荆州迎请檀像,寺僧又恳求留下檀像让其守护荆楚之地,柳顾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听从了寺僧的请求。他令人另外刻制一尊檀像,拿去向皇帝复命。当时访求匠人时找到一位婆罗门僧人,名字叫真达,是真达为他刻造了檀像。这尊檀像就是如今长安大兴善寺中的那尊檀像,也很灵异。本像在荆州,由僧人用漆布幔帐遮盖着。佛像的仿制品,制作的形相无论怎么好,也不如本像。大明寺本是古佛的住处,所以有灵气的檀像不愿迁移到北方。近来有一位长沙寺的义法师,在天人的点化之下开发觉悟了,于是除去了遮在檀像上的漆布幔帐,使檀像的真面目重新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