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大不列颠之影 > 第二百零八章 俄国老BJ

第二百零八章 俄国老BJ(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作为在彼得堡学术圈内有口皆碑的俄国汉学奠基人,比楚林的声名可比他寒酸的打扮显赫多了。  

一件看似洗了无数次、已经失去黑色尊严的旧修士袍,袍子的衣摆已经被雪湿透,厚重的积雪压得他肩膀微微下沉。  

面容冻得通红,眉毛和胡须上挂着细密的冰霜,但他的双眼却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像是随时能点燃周围寒冷的篝火。  

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却依然穿着一双东方风格的丝绸布鞋,这种不协调的穿衣风格使得比楚林在步履间总会散发出一种微妙的叛逆感。  

穷酸,但又不至于穷的像个乞丐。  

体面,但又不完全体面。  

如果把他放在繁华的涅瓦大街上,就好比是一滴水掉进了大海,甚至连泛起的涟漪都无人察觉。  

毕竟在彼得堡衙门里办公的小公务员,至少有一多半都是这样的感觉。  

比楚林先生身上唯一能让人感觉出异样的地方,也就只有被他捧在手中的《圣经》和胸前挂着的小十字架了。  

虽然他本人未必喜欢这么打扮,但这也没什么办法。  

谁让他爸爸是神甫,他爷爷是神甫,他太爷爷也是神甫呢?  

在比楚林家族,就连《圣经》和十字架都是祖传的。  

天知道他们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这个行当的,或许他们家干这一行的历史比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还要久。  

在比楚林看来,他们家和罗曼诺夫家家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罗曼诺夫家是世袭沙皇,而比楚林家则是世袭神甫。  

庄稼汉们想象不到没有沙皇的日子,而且也同样无法接受被他们视为宗教楷模的神甫家族中出了一个‘背离上帝召唤’的孩子。  

自打亚金夫·比楚林一生下来,村里人就都说他是天生要为上帝服务的。  

循规蹈矩的在神甫家庭中成长,到了年纪便被送到喀山神学院进修,然后又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了一个教区神甫。  

对于这种情况,年轻时期的比楚林也不是没有反抗过,他要紧紧地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  

但,话又说回来了,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神学院的课程几乎完全为培养神职人员设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在世俗职业中用处不大。  

至于打工这方面,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种地又不会种,就只有念经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得了生活。进教堂感觉像回家一样,唉,那能怎么办呢?  

不过,既然只会念经,那就要把《圣经》念好念透。  

本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沙皇’的想法,比楚林发愤图强,在主持圣礼、婚礼和葬礼之余,坚持钻研《圣经》,并一连发了好几篇神学论文。  

而这样刻苦的精神,很快就吸引到了俄国东正教会最高机构神圣主教会议的注意。  

此时,正逢俄国政府组建BJ东正教传道团,于是在总检察长的强力推荐下,年富力强、学识渊博的亚金夫·比楚林神甫当仁不让的被任命为了团长,奉命前往BJ传教。  

而他这一去,可就真是‘此一去,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天,再也不受羁绊’了。  

不过,比楚林并没有忘记沙皇对他的期待,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他依然在好好念经。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其他传教士都念《圣经》,但比楚林念《灵宝经》、《上清经》、《太平经》、《金刚经》《法华经》还有《阿含经》。  

当然了,在老BJ,他还念了不少四书五经。  

要不是大清国不让洋人考科举,比楚林觉得自己不说中进士,起码弄个举人出身还是绰绰有余的。  

“阁下便是亚瑟·黑斯廷斯先生?”比楚林略微躬身,声音里掺杂着沙哑和倦意,显然彼得堡的天气把他冻得不轻。  

“这么说来,您就是亚金夫·比楚林神甫了?”亚瑟好奇的打量着这位号称拥有多年驻外经验的修士:“我听说您在BJ待了十四年?”  

“看来普希金先生把我的经历都告诉您了。”  

“您会说汉话吗?”  

比楚林谦虚的应道:“当然会说,但难免夹带些俄国口音…”  

“您稍等。”亚瑟抬断了比楚林,旋即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纸:“这上面写的什么,您能用汉话念给我听听吗?”  

比楚林伸着脑袋盯着那张纸,犹犹豫豫的问了一声:“您纸上这几个字虽然是汉字不错,但看起来就像是胡写的,没什么具体意义。”  

“您不用管这些,我只是想知道这几个字用汉话怎么念。”  

比楚林瞧了一眼亚瑟,脱口而出道:“哎呦喂,巴黎倍儿甜!”  

亚瑟的脸上浮现了满足的笑容,他回味了好一阵子,这才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喀山的爷:“您真是谦虚了,我连半点俄国口音都没听出来,您不愧是在BJ住了十四年的。对了,您在BJ是住在哪里的?”  

比楚林虽然能理解亚瑟的好奇心,但他还是免不了觉得这位英国外交官多少沾点神经病。  

且不论先前那几个汉字的事情,就算他现在告诉亚瑟传教士团的居所,这家伙能知道那地方在哪儿嘛?  

不过出于礼貌,比楚林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们所有人都住在安定门里,雍和宫和东直门之间的东正教馆,那里比较安静,而且俄国商队通常都是从东直门出入,所以住在那里也方便和他们联系。”  

说到这里,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