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0597【经筵大会】

0597【经筵大会】(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驴车在东华门外停下,那里已经有不少车辆。  

李清照下车之后,遇见了许多长辈和朋友,互相之间作揖问候好不热闹。  

侍卫挨个检查官牌,众人鱼贯而入,很快乘坐皇城内的马车前往明堂。  

今日,大家都很兴奋。  

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经筵大会在明堂举行。  

以李清照的品级,是没资格参加的,但她有赐绯待诏的身份。“赐绯”即不够穿绯袍,但赐给穿绯袍的待遇。  

抵达宋徽宗亲自设计督建的明堂,李清照厚着脸皮摸到中间位置。今天前来参加大会的人太多,她怕坐到太后面听不清。  

张根坐在最前方,闭目养神,悠游天外。  

他以为自己的退让,可以让事情告一段落,没想到皇帝居然才刚开始。  

关于德运,张根也曾试图跟朱国祥沟通,但他上疏好几封都泥牛入海。接着他又受朱国祥召见,君臣问答一番,明显是谈不拢的。  

今日举行经筵,明摆着是朱国祥在为“大明官学”铺路。  

宋徽宗时期的官学是“新学”,经过多年的教科书培养,现在肯定是新学占据主流。但由于昏君奸臣瞎鸡儿胡闹,涌现出大量非主流反对王安石的学说,甚至连太学生都喜欢偷偷看禁书。  

朱铭是偏向洛学的,但又想迎合新学,可目前融合得并不彻底。  

而且洛学内部,也开始分出不同流派。  

儿子不在,思潮混乱,朱国祥打算捋一捋。因为他觉察出来,就连内阁都是“各有所学”。  

张根:洛学、新学双修。  

翟汝文:洛学、苏学双修。  

李邦彦:新学。  

种师道:关学。虽然关学已经融入洛学,但具体学术思想也有区别。  

黄裳:新学。别看黄裳人畜无害的样子,他的姻亲和朋友网络,包含蔡京、蔡卞、曾布、章惇、吕惠卿以及王安石的后代。  

萧楚:洛学、新学双修。  

柳瑊:新学。  

从他们的学派就能看出端倪,内阁四个投赞成票的,其中三人都是新学门徒,还有一人是洛学融合新学。  

“皇帝驾到!”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相迎,今天参与经筵者足有数百人。  

“平身,皆赐座。”朱国祥说道。  

乐队也在,奏起经筵相关曲目,礼官宣布经筵大会开始。  

朱国祥说道:“朕对各派学说并不熟悉,今日诸卿且畅所欲言。不必辨出个高低对错,只需向朕阐述明白你们的观点。萧卿来综述吧。”  

萧楚立即起身,朗声说道:“近世学派,无非洛学、新学、苏学而已。洛学长于性理,新学长于名数,苏学长于经济,诸位以为然否?”  

有人闻之点头,有人眉头皱起。  

名数,即礼数,即制度,那确实是王安石擅长的。  

经济,本为经世济民,但这里的字面意思,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经济”。  

三苏及弟子,难道是经济学家?  

事实上,成熟体的苏学,其改革思想比王安石更激进。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王安石的新法,类似国家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集合。国家主导工农商业,且抑制兼并,既抑制土地兼并,也抑制商业兼并。  

而三苏及其弟子,却是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工农商各得其利,朝廷不要去管太多。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市民阶层、手工业者和商人群体。  

一个大政府,一个小政府,不打起来才怪了。  

萧楚这个出身洛学的老家伙,对三大学派都有所研究,他的想法跟朱铭一样:“三派为何不能合一呢?以洛学明性理,以新学辩名数,以苏学充经济,孔孟之道足矣,天下何愁不能兴盛?”  

胡安国忍不住吐槽:“三者皆具,不辨本末,不识真伪。注疏讲经之时,该取哪个,又该舍哪个?”  

这是实话,三派融合,必有取舍。  

而有取舍的地方,又恰好是三派理论迥异的地方。谁也不服谁!  

朱国祥说:“既然要辨本末、明取舍,那就该从根本出讲起。先说宇宙大道吧。虽然关学已融入洛学,但种卿学的是家传关学,便从种卿开始讲起。”  

这是要探讨不同派别的宇宙观。  

种师道站起来说:“天地宇宙为一气,即太和,即天道。老子说有生于无,此言谬矣…”  

张载的关学宇宙观,可以总结为“一元论”。  

即宇宙为一种神秘力量组成,姑且称之为“气”。  

气聚拢是太虚,即天,即无;气散开是万物,即道,即有。  

天为本,道为用。  

有无本为一体,不存在老子说的有生于无。  

其余,还有心性、鬼神之说,全都从唯物角度来阐述。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把气当成宇宙基本物质。  

而且有点物质循环不灭的味道,就算人死了,万物毁灭了,但组成人和万物的基本物质(气)还在,并可以通过天道运转重新组合成新事物。  

“非也!”  

胡安国代表洛学站起来说:“日日新,苟日新…”  

洛学的宇宙观,与关学迥然不同。  

洛学的天道即天理,物质(气)是有生有灭的,是一直不断发展更新的。  

又认为关学的“太虚”不是道,而是器。只有礼制、法则、道德这些抽象东西才是道,而其余的都是器、是用。  

接着,黄裳代表新学发表观点。  

王安石的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