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0590【朱院长的琼林打油诗】

0590【朱院长的琼林打油诗】(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宋代皇帝赐宴新科进士,因为在琼林苑举行,所以被称为“琼林宴”。  

但朱铭考上进士那会儿,琼林苑正在大兴土木搞扩建。从此以后,进士赐宴就改地方了,名字也被宋徽宗改为“闻喜宴”。  

今年,却是正式恢复。  

众进士也不骑马坐车,一路闲聊步行出城,到了城外还能观赏春日景色。  

来到目的地,却发现有两块匾额。  

上面一块,是旧宋挂的“琼林苑”。  

下面一块,是大明挂的“劝农司”。  

“大名鼎鼎的劝农司衙门,居然就设在琼林苑中!”有人惊讶道。  

“何止呢。听说这里还保留着一处宅院,官家在休沐日经常来此歇息,指导劝农司的官员稼穑之道。”  

“俺却是开封本地人,对这里颇为熟悉。琼林苑西边那三百亩地,皆为劝农司所有,种着各式各样的粮食与蔬果。”  

有劝农司官员站在门口说:“诸位可入琼林苑玩赏,亦可前往郊外踏青,傍晚回来参加琼林宴即可。”  

听得此言,进士们很快分为两拨,各有劝农司官员给他们带路。  

一些想要领略琼林苑风光,迫不及待进去游玩,譬如胡铨、杨稷、李易等人。  

另一些却对劝农司的试验田感兴趣,呼朋引伴去看那边在种什么,譬如李侗、李公懋、张九成等人。  

不多时,就走到一块田地,却见小树都被砍了,两个劝农官正在搞嫁接。  

张九成忍不住问:“这是在接博何物?”  

负责给他们做导游的劝农官,笑着解释说:“嫁接桑树。桑树嫁接极妙,一年之后便可采桑。以前在汉中,已经试验总结出好几种树木来嫁桑,此时试验的却是苟树嫁接桑树。”  

“如何?”李公懋问。  

劝农官说道:“以前在汉中用苟树嫁接,成活率不是很高,但也活下来一些。这说明桑与苟可嫁,只是还有技巧没探明。一旦把里面的关窍都弄明白了,即可大利百姓。苟树长得快还不挑地,把桑树嫁接上去,一两年就能长成大片的桑林。”  

两宋是中国农业技术的爆发期,各种农业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树木嫁接古已有之,但在两宋出现更多尝试。  

发展到南宋末年,出现四种桑树嫁接法。而发展到元代,已经总结出六种桑树嫁接法。  

士子们观看一阵,心中已有计较。  

接下来留在东京观政,要多多到劝农司走动,看有没有什么技术值得推广,今后外放去地方做官就可以发展农业。  

沿途观赏询问,很快来到一处水田。  

劝农官主动介绍说:“来自南方的朋友,应是见过菰首(茭白)的,陛下却是要在开封种出一年生的菰首!”  

菰米在《周礼》中被列为六谷之一,唐代的时候还经常吃,在长安被称作雕胡。菰米饭又叫雕胡饭,是唐代宴请贵客的食物。  

随着小麦和水稻的发展,菰米产量被吊打,渐渐就减少种植面积了。  

其病变体茭白,也早就有了。  

但是,一切都在自然病变中产生,往往要三年以上才大规模病变。  

而在北方种植,菰是很难过冬的,只能收获菰米,难以收获茭白。就算能够收获茭白,产量也比较低,而且个头不是很大。  

因此南方种茭白的很多,北方几乎没有。  

劝农官说道:“陛下有言,菰首之生,非郁气所积。而是与那菌菇一样,被菌类寄生得来,菰首皆得病之菰所生,可由人来进行接种。若能在开封培育出此物,则南方之蔬菜上品,就能出现于北方餐桌,不必大老远运来价格昂贵。”  

进士们听得连连点头,北方蔬菜确实种类不够多,能在东京买到便宜菰首(茭白)自然极好。  

大家越看越有兴趣,而且感觉无比稀奇。  

不久又遇到一大片麦田,那些麦苗明显参差不齐。  

一个山东士子蹲下仔细查看,指着中间一垄麦苗说:“这是秕麦吧?”  

劝农官笑道:“兄台好眼力。”  

那士子说道:“把麦子跟秕麦混种,就不怕全给祸害了?”  

劝农官说:“这是让它们自然杂交,持续多年选育之后,或许可培育出更优质的麦种。那边还间种燕麦呢,也是为了让麦子与燕麦杂交。”  

众人踱步前往,果然看到麦田里种着些燕麦。  

秕麦至少还是中药,燕麦就更接近于杂草了,这玩意儿只在灾荒之年有用。  

“延之兄,你怎在此?”认出秕麦的山东士子,突然惊讶喊出声来。  

却见试验田里,有个青年农民打扮,正在仔细聆听劝农官讲解知识。  

“恭喜元吉兄高中!”  

“你不是已经回乡了吗?”  

“本来要走的,看到劝农司招人,便又留下来了。”  

“你不参加科举了?”  

“今后做劝农官也是一样。”  

今年,劝农司张贴过招聘启事,专门招收落榜举子做学徒。  

一旦转正,就不得再参加科举!  

极少有人愿意报名,毕竟劝农官很累,而且发展前景有限,远不如考进士那么风光。  

南方落榜举子,一个受聘的都没有。  

北方却有十多人报名,其中山东举子就占了一半。  

那两位山东士子,单独到旁边去闲聊。  

“延之兄,伱进劝农司做学徒,可有写信给家人说?”  

“已经写过了,让同乡举子带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