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天下首富 > 第二百八十一章 垄断主义的精髓

第二百八十一章 垄断主义的精髓(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胡楚元更懂得掌控垄断主义。  

垄断主义的精髓很简单,就算我赚不到钱,也要让你赚不到钱,等你赚不到钱,我就来兼并你,因为我比你有钱。  

兼并俄国石油产业还不太可能。  

胡楚元现在的目标是美孚石油公司。  

控制美孚,拿到世界石油产能的80,继续利用忽高忽地的石油价格折腾俄国经济。  

世界七大石油公司,BHP、力拓、美孚、巴斯夫、万旗、壳牌、标准国际,除了美孚,其余都在胡楚元的控制范围内。  

美孚强,强在老的基础,巴斯夫强,强在通过德国容克资本介入了俄国石油市场,确切的说,应该是BHP和其他几家法国石油公司被迫将俄国石油市场转让给巴斯夫。  

在巴斯夫财团旗下的巴斯夫矿业公司,胡楚元持有的股份比例同样被德方容克财团稀释到不足11的地步,当然,胡楚元相’言这只是暂时的,确切的说,他故意先输一局。  

胡楚元的棋子多的很,在欧亚铁路修通,苏伊土运河进一步增修到足以让5万吨级的轮船通过的条件后,他开始选择将亲儿子力拓改造成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  

俄国没有钱,他找德国,德国现在也没有多少钱。  

对于德俄奥意四国临时搭建的反英阵线,这个情况确实是有点尴尬。  

还好,大家咬咬牙,基本也能共度难关。  

军备竞赛的规模仍然在不断的扩大,客观的说,德国和俄国都不想真正的挑战英国,前者想打法国,后者想打中国。  

德国想要强大,但它找不到一条和平走向强大的机会。  

正如西班牙的崛起需要战争,英国的崛起也需要战争,中国通过一场规模空前的远东战争才决定了自己的崛起,同样的道理,德国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彻底获得大量的殖民地,才能真正的崛起。  

这里面存在着的另一个障碍是胡楚元和中英两国一手导演的一一那就是殖民地合作条约,实际上,只有殖民地面积和资源大致相当才能有真正平等的殖民地合作,中英法和奥斯曼帝国四国就可以合作,其他国家很难加入这个大的舞台,甚至连奥斯曼帝国也只是名义上的加入。  

这是一个G4组织。  

正是这个组织的存在,英国的资本输出才拥有更多的空间,确保了英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中国的工业革命才能推展的如此迅猛,国民生产总值迅速超过了美国。  

德国想要做的就是加入这个组织,和中英共同享有殖民地合作市场。  

不管是打败法国,还是打败奥斯曼帝国,德国都需要做到其中一点。  

必须干掉一个。  

胡楚元并不介意德国打败法国,问题是英国介意,而中英毕竟是最为重要的战略合作盟国。  

眼前,中英两国还没有缔结正式的军事同盟协议,这是中德关系继续稳定维持的原因,可如果英国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中国就必须要参战了。  

如果俄国提前攻击中国,那对不起,中国就只能连着德国一起打。  

1910年的春天,胡楚元还收到了威廉二世皇帝的私人贺电,祝贺他的五十岁的生日。  

不经意间,已经是半百的老先生了呢!  

胡楚元收到贺电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唏嘘。  

在这封贺电里,威廉二世提到另外一件事…如果可以的话,他想来中国访问,时间可以安排在5月份,届时,他愿意乘坐德国最强大的战列舰抵达中国,国事访问的同时,也会进行一次军事访问,探讨两国更多的合作事宜。  

看完贺电,胡楚元在心里悄然的斟酌着。  

威廉二世的消息可能还是很灵通的吧。  

新任内阁已经基本决定了,这一次,胡楚元决心重新出山,第二次出任中华帝国首相,当然,那就基本意味着在他这一任上,帝国将画上一个破折号,进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时期。  

别人没有这个胆量。  

提了几个人,大家都觉得自己坐镇不住。  

即便是陆广荃也不愿意,陆广荃的话说的很直白…虽然转变成共和国是大势斫趋,但也要考虑国内必定存在着很大的保守势力,特别是张之洞和张百熙的保守党,所谓的保守党,其实就是保皇立宪党。  

能够镇住这些遗老遗少的人,整个中国唯有胡楚元。  

所以,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任首相,共和国开国的第一任总统都只能是胡楚元亲自坐镇,后面再交给大公党的其他人。  

等到威廉二世抵达北京,差不多,也正好是胡楚元重新出任首相的时候了。  

让他来吗?  

胡楚元在心里默默的寻思着。  

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中德两国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到要开战的地步,恰怡相反,虽然在军事合作上已经基本停止,两国在经济、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仍然在进一步的增加。  

在德国内部工业发展渐渐遇到障碍,在欧洲和美洲投资也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德国容克财团开始逐步加大了在华投资,通过在华设厂来获取《中英法三国殖民地战略合作条约》的好处。  

德国在华投资还是很容易的,因为,中国精通德语的人才实在是非常的多。  

直到现在,1910年,中国在外留学生中的35还是在德国,在德国的留学生中,高等学位的比例也最大,中国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