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二)驱逐满清,提前共和?(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从“汉人肥,满人危”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高高在上的满族权贵,有几个人从整体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过!
不把这些骑在大多数人头上的黄带子红带子们消灭掉,几百年的满清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民族裂痕,就永远不可能修复!
听到旅顺和东三省被出卖的这一刻,孙纲确确实实的动了杀机。
“绝不能容此等奸谋实现,”张之洞好容易平静了下来,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样,大声对众人说道,“我与坤翁在来时曾有一议,本为国家善后之一策,现在情势紧迫,愿于诸位共议。”
孙纲正在那里琢磨要不要派一帮杀手去把那些满清王公和残余亲贵全都干掉,听了张之洞的这句话,他不由得一愣。
对这位和李鸿章齐名的洋务重臣,孙纲一直是很佩服的,他们之间虽然接触不多,但为了让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的目标,他们在好多问题上都能不自觉的达成一致,并且配合得十分默契。
为了支持孙纲的造船工业(也是为了和翁师傅赌口气),张之洞不惜耗费巨资引进德国的炼钢设备对汉阳钢铁厂进行扩建,使原来连生产建铁路用的铁轨都困难的汉阳钢铁厂居然能够破天荒的生产造船用钢了,部分解决了孙纲在造船时的原料问题,使得中国的造船工业所用钢材不再完全依赖进口。从这一点来说,张之洞对孙纲造船事业地支持是极大的。
这位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出李鸿章的(后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孙纲之所以请素未谋面地张之洞也来旅顺“共商国是”。也是因为他知道,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地中国人。他和张之洞之间,应该是很容易就一些事情达成共识的。
虽然说张之洞和李鸿章地关系并不是很好。
“香帅有何倡言。就请示下。”孙纲对张之洞说道,他现在也很想知道张之洞看到国家面临这种险象环生的局面。会有什么好主意。
张之洞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刘坤一,两个老家伙交换了一下眼色,张之洞沉痛地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目前两宫罹难,无端宵小祸乱国政,又有人以讨逆为名,窥觑神器,不惜行卖国之举,以致生民涂炭,国将不国,我辈岂能坐视神州就此陆沉,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当此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否则,任由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则亡无日矣!”
张之洞地话一下子激起了好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议论了起来,而几位重臣却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没有说什么。
孙纲也听出来了张之洞的“弦外之音”,他说的这个“非常之法”,是指什么呢?
“可一二王公亲贵不惜卖祖宗之地与异邦,以保一己之尊荣,全不以国家民族为念,再奉此等独夫残贼为国家之主,恕晚辈不能从命。”孙纲想了想,朗声说道,
既然张之洞帮他开了个头,他干脆就把话挑明了得了。
这个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在他眼里,早就该收拾收拾去世了,现在都这个时候了,再让他去伺候什么爱新觉罗家族地子孙,门儿都没有!
他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立刻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敬茗之言极是。”张之洞看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我中国之命运,决不可交由此辈人等之手。”
“愿闻其详。”李鸿章好象也听出来了有些不对,他看了看孙纲,又对张之洞说道,
“眼下之势,莫若效西周共和之故事。”张之洞说道,
张之洞的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更静了,孙纲看着有些吃惊的李鸿章,一下子想起了一件事,不由得明白了过来。
他知道张之洞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据一些史书记载,当“庚子国变”之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仓惶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在后面追击,大有将帝后“一勺烩”了的意思。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认为北京不保,万一“两宫罹难,国家无主”,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张之洞、刘坤一等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中国差一点就驱逐满清,提前共和了。
现在,历史的进程已经被孙纲这只小小“蝴蝶”给彻底改变了,“庚子国变”应该是没戏了,可没想到今天在旅顺,张之洞当着群臣地面,又以这种方式把这个事给提了出来。
看来,历史还真是有一定地必然性啊。
张之洞的提议,其实和孙纲地“变天”计划是不谋而合的。
孙纲为什么救出朝廷众汉臣(一个满人都没有)和各国公使,又以李鸿章和这些重臣的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南方和内地各省督抚前来“共商国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团结最多的人,为以后的“变天”做准备。
他借俄国人可能入侵(现在应该是快变成现实了)的理由,让这些封疆大吏派兵支援北洋,目的是为了一步步控制南方和内地的军权,不给“军阀割据”提供机会。
至于“变天”后采取什么样的政体,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在让大家公议后,定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做决定。
不把这些骑在大多数人头上的黄带子红带子们消灭掉,几百年的满清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民族裂痕,就永远不可能修复!
听到旅顺和东三省被出卖的这一刻,孙纲确确实实的动了杀机。
“绝不能容此等奸谋实现,”张之洞好容易平静了下来,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样,大声对众人说道,“我与坤翁在来时曾有一议,本为国家善后之一策,现在情势紧迫,愿于诸位共议。”
孙纲正在那里琢磨要不要派一帮杀手去把那些满清王公和残余亲贵全都干掉,听了张之洞的这句话,他不由得一愣。
对这位和李鸿章齐名的洋务重臣,孙纲一直是很佩服的,他们之间虽然接触不多,但为了让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的目标,他们在好多问题上都能不自觉的达成一致,并且配合得十分默契。
为了支持孙纲的造船工业(也是为了和翁师傅赌口气),张之洞不惜耗费巨资引进德国的炼钢设备对汉阳钢铁厂进行扩建,使原来连生产建铁路用的铁轨都困难的汉阳钢铁厂居然能够破天荒的生产造船用钢了,部分解决了孙纲在造船时的原料问题,使得中国的造船工业所用钢材不再完全依赖进口。从这一点来说,张之洞对孙纲造船事业地支持是极大的。
这位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出李鸿章的(后世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孙纲之所以请素未谋面地张之洞也来旅顺“共商国是”。也是因为他知道,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地中国人。他和张之洞之间,应该是很容易就一些事情达成共识的。
虽然说张之洞和李鸿章地关系并不是很好。
“香帅有何倡言。就请示下。”孙纲对张之洞说道,他现在也很想知道张之洞看到国家面临这种险象环生的局面。会有什么好主意。
张之洞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刘坤一,两个老家伙交换了一下眼色,张之洞沉痛地说道,“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目前两宫罹难,无端宵小祸乱国政,又有人以讨逆为名,窥觑神器,不惜行卖国之举,以致生民涂炭,国将不国,我辈岂能坐视神州就此陆沉,陷于万劫不复之地?当此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否则,任由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则亡无日矣!”
张之洞地话一下子激起了好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议论了起来,而几位重臣却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没有说什么。
孙纲也听出来了张之洞的“弦外之音”,他说的这个“非常之法”,是指什么呢?
“可一二王公亲贵不惜卖祖宗之地与异邦,以保一己之尊荣,全不以国家民族为念,再奉此等独夫残贼为国家之主,恕晚辈不能从命。”孙纲想了想,朗声说道,
既然张之洞帮他开了个头,他干脆就把话挑明了得了。
这个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在他眼里,早就该收拾收拾去世了,现在都这个时候了,再让他去伺候什么爱新觉罗家族地子孙,门儿都没有!
他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立刻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敬茗之言极是。”张之洞看着他,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我中国之命运,决不可交由此辈人等之手。”
“愿闻其详。”李鸿章好象也听出来了有些不对,他看了看孙纲,又对张之洞说道,
“眼下之势,莫若效西周共和之故事。”张之洞说道,
张之洞的这句话一出口,屋子里更静了,孙纲看着有些吃惊的李鸿章,一下子想起了一件事,不由得明白了过来。
他知道张之洞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据一些史书记载,当“庚子国变”之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仓惶逃往西安,“八国联军”在后面追击,大有将帝后“一勺烩”了的意思。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认为北京不保,万一“两宫罹难,国家无主”,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张之洞、刘坤一等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中国差一点就驱逐满清,提前共和了。
现在,历史的进程已经被孙纲这只小小“蝴蝶”给彻底改变了,“庚子国变”应该是没戏了,可没想到今天在旅顺,张之洞当着群臣地面,又以这种方式把这个事给提了出来。
看来,历史还真是有一定地必然性啊。
张之洞的提议,其实和孙纲地“变天”计划是不谋而合的。
孙纲为什么救出朝廷众汉臣(一个满人都没有)和各国公使,又以李鸿章和这些重臣的名义通电全国,号召南方和内地各省督抚前来“共商国是”,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团结最多的人,为以后的“变天”做准备。
他借俄国人可能入侵(现在应该是快变成现实了)的理由,让这些封疆大吏派兵支援北洋,目的是为了一步步控制南方和内地的军权,不给“军阀割据”提供机会。
至于“变天”后采取什么样的政体,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在让大家公议后,定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