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海军甲午殉国第一舰广乙(转)(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在整个甲午海战中,除了邓世昌猛扑吉野的一瞬,几乎绝无仅有。
可是,这个时候那位被日军视若鬼魅的中国舰长,可能还在叫苦–只有三百米,若不是被秋津洲打坏了鱼雷发射管,这浪速简直就是活靶子阿!
这位中国舰长,就是广乙舰管带,游击衔守备林国祥。应该说,广乙舰能够在丰岛海战中打得如此活跃,和这位管带有很大关系。
谈广乙舰的战斗提到了邓世昌并不算跑题,,因为这位林国祥管带和邓世昌有着太多的关联–两个人都是广东人,属于闽系海军中的异类,两个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都是福州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学生,而且,两个人还曾经在一条军舰上服役–林国祥曾任琛航舰舰长,他当时的大副,正是邓世昌!
如果说两个人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邓世昌虽然熟悉戎务,一生却只打过一次海战,就是他牺牲的大东沟之战,而广乙舰在丰岛的战斗,对林国祥来说,却不是他第一次参加海战了。
林国祥是北洋舰队中甲午战前唯一有海战经验的管带。
首先对前文中提到丰岛海战中广乙舰的作战过程作一点说明。此处提到的作战过程,参考了中国方面文献以外的各方记载,如东乡平八郎的回忆,三艘日本参战军舰的作战日志,观战外国军舰的纪录以及权威的日方文献,其间出入甚少。其中一些情节,看似不可思议,但也能在外方文献中找到对应。如日军以两舰对广乙而仅以一舰对济远,除了根据当时的战斗日志可以推断,还可在日方权威的海战史文献《丰岛冲海战一文中找到相应记载–“吉野が済遠を追い、秋津洲.浪速は広乙を追い”(吉野追击济远,秋津洲,浪速追击广乙)。可见广乙舰在作战中的活跃,是为各方所共同承认的,并非一家之言。
当然,这不是说济远在一对一的战斗中就能占到便宜,毕竟它的吨位比吉野小了一千七百吨,舰龄,航速都劣于对方,一对一也是以弱敌强。只是小小的广乙居然能接连挑战三艘日舰,确有超出本身实力的表现。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字瑞喜,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建筑商家庭。1867年,因海军需要熟悉英语的人才,回国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堂驾驶班一期学习,此后中国海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出身于此。由于福州船政学堂所在地点的影响,当时招收的学员多为福建本地人,外地人较少,是此后八十年里面中国中央海军被称为“闽系”的重要原因。
但除了林国祥,同样因为英语出色被选送到这个班的还有两名广东人。这两个广东人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洋致远舰管带,中军副将邓世昌,另一则是北洋海军中唯一的国产装甲巡洋舰平远舰都司管带李和。值得一提的是,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此时也是林国祥的同学。
对于林国祥,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姚锡光在《东方兵志纪略中把林国祥描写成了通敌叛国的怯懦之徒,称牙山战后,林国祥及部下的广东水师官兵向日军屈节投降,出具誓约永不参与中日战事方才得以回国。““广乙虽出险,而受伤已重,遂驶撞朝鲜海岸浅滩,凿锅炉,渡残卒登岸,遗火火药仓自焚;而管带林国祥以下将登英兵轮,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
大东沟海战后,朝廷派遣徐建寅到北洋水师中查验士气,对军中将领都有评价,其中对林国祥的观感为:“人尚可用,操守难信。”
可是,当北洋危殆,朝中严命南洋水师增援时,张之洞的回答却是–“速派林国祥来,并令其举能带船之将弁数人,接南洋兵轮四艘,率以北行”。
李鸿章则在给胞兄李翰章的信中称“丁云难起。林国祥中外咸称其奋勇。”
到底谁说的更接近真实呢?
笔者的结论是--刀笔杀人。
谈到评价林国祥,说刀笔杀人,显然我是认为批判林国祥的说法不成立了。
先看看那位徐建寅的报告。其实,无论徐建寅还是姚锡光,都是晚清官员中的佼佼者,徐建寅本身是科学家,曾负责监造定远镇远两舰,1900年在实验新式zha药中不幸遇难。
但是,大东沟海战后,清廷让这样一位科学家去考察人事,可就堪称南辕北辙了。当时徐对北洋舰队的所有高级军官都曾给有评语,做成奏输,称《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给林国祥的评语“人尚可用,操守难信”就在其中。不幸的是他所下的评语却往往与此后战事中各员的表现不符,被他批评为言过其实怯懦不堪重用的刘步蟾,林泰曾皆以身殉国,而唯一被他看好,评价为“勇敢”的鱼雷艇管带王登云,却恰恰是唯一率队逃跑的北洋军官。
徐的评价显然和贝利的乌鸦嘴一样不可信任,其内容也空洞无据。这责任应该不在徐建寅,而在朝廷用人不明。
但姚锡光所说的林国祥等向日人立誓约书,表示不再参与中日战争,“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可就言之凿凿了,假如这是真的,林国祥等人确堪称叛徒无疑。
不过,我在日本的任何资料中,都不曾见过日方提到在丰岛海战后俘虏林国祥等人或者要求他们立约这类纪录,而威海卫之战后,清军官兵皆放下武器后被遣返,林国祥也在其中,真有此誓约书为何日人
可是,这个时候那位被日军视若鬼魅的中国舰长,可能还在叫苦–只有三百米,若不是被秋津洲打坏了鱼雷发射管,这浪速简直就是活靶子阿!
这位中国舰长,就是广乙舰管带,游击衔守备林国祥。应该说,广乙舰能够在丰岛海战中打得如此活跃,和这位管带有很大关系。
谈广乙舰的战斗提到了邓世昌并不算跑题,,因为这位林国祥管带和邓世昌有着太多的关联–两个人都是广东人,属于闽系海军中的异类,两个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都是福州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学生,而且,两个人还曾经在一条军舰上服役–林国祥曾任琛航舰舰长,他当时的大副,正是邓世昌!
如果说两个人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邓世昌虽然熟悉戎务,一生却只打过一次海战,就是他牺牲的大东沟之战,而广乙舰在丰岛的战斗,对林国祥来说,却不是他第一次参加海战了。
林国祥是北洋舰队中甲午战前唯一有海战经验的管带。
首先对前文中提到丰岛海战中广乙舰的作战过程作一点说明。此处提到的作战过程,参考了中国方面文献以外的各方记载,如东乡平八郎的回忆,三艘日本参战军舰的作战日志,观战外国军舰的纪录以及权威的日方文献,其间出入甚少。其中一些情节,看似不可思议,但也能在外方文献中找到对应。如日军以两舰对广乙而仅以一舰对济远,除了根据当时的战斗日志可以推断,还可在日方权威的海战史文献《丰岛冲海战一文中找到相应记载–“吉野が済遠を追い、秋津洲.浪速は広乙を追い”(吉野追击济远,秋津洲,浪速追击广乙)。可见广乙舰在作战中的活跃,是为各方所共同承认的,并非一家之言。
当然,这不是说济远在一对一的战斗中就能占到便宜,毕竟它的吨位比吉野小了一千七百吨,舰龄,航速都劣于对方,一对一也是以弱敌强。只是小小的广乙居然能接连挑战三艘日舰,确有超出本身实力的表现。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字瑞喜,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建筑商家庭。1867年,因海军需要熟悉英语的人才,回国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堂驾驶班一期学习,此后中国海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出身于此。由于福州船政学堂所在地点的影响,当时招收的学员多为福建本地人,外地人较少,是此后八十年里面中国中央海军被称为“闽系”的重要原因。
但除了林国祥,同样因为英语出色被选送到这个班的还有两名广东人。这两个广东人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洋致远舰管带,中军副将邓世昌,另一则是北洋海军中唯一的国产装甲巡洋舰平远舰都司管带李和。值得一提的是,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此时也是林国祥的同学。
对于林国祥,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姚锡光在《东方兵志纪略中把林国祥描写成了通敌叛国的怯懦之徒,称牙山战后,林国祥及部下的广东水师官兵向日军屈节投降,出具誓约永不参与中日战事方才得以回国。““广乙虽出险,而受伤已重,遂驶撞朝鲜海岸浅滩,凿锅炉,渡残卒登岸,遗火火药仓自焚;而管带林国祥以下将登英兵轮,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
大东沟海战后,朝廷派遣徐建寅到北洋水师中查验士气,对军中将领都有评价,其中对林国祥的观感为:“人尚可用,操守难信。”
可是,当北洋危殆,朝中严命南洋水师增援时,张之洞的回答却是–“速派林国祥来,并令其举能带船之将弁数人,接南洋兵轮四艘,率以北行”。
李鸿章则在给胞兄李翰章的信中称“丁云难起。林国祥中外咸称其奋勇。”
到底谁说的更接近真实呢?
笔者的结论是--刀笔杀人。
谈到评价林国祥,说刀笔杀人,显然我是认为批判林国祥的说法不成立了。
先看看那位徐建寅的报告。其实,无论徐建寅还是姚锡光,都是晚清官员中的佼佼者,徐建寅本身是科学家,曾负责监造定远镇远两舰,1900年在实验新式zha药中不幸遇难。
但是,大东沟海战后,清廷让这样一位科学家去考察人事,可就堪称南辕北辙了。当时徐对北洋舰队的所有高级军官都曾给有评语,做成奏输,称《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给林国祥的评语“人尚可用,操守难信”就在其中。不幸的是他所下的评语却往往与此后战事中各员的表现不符,被他批评为言过其实怯懦不堪重用的刘步蟾,林泰曾皆以身殉国,而唯一被他看好,评价为“勇敢”的鱼雷艇管带王登云,却恰恰是唯一率队逃跑的北洋军官。
徐的评价显然和贝利的乌鸦嘴一样不可信任,其内容也空洞无据。这责任应该不在徐建寅,而在朝廷用人不明。
但姚锡光所说的林国祥等向日人立誓约书,表示不再参与中日战争,“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可就言之凿凿了,假如这是真的,林国祥等人确堪称叛徒无疑。
不过,我在日本的任何资料中,都不曾见过日方提到在丰岛海战后俘虏林国祥等人或者要求他们立约这类纪录,而威海卫之战后,清军官兵皆放下武器后被遣返,林国祥也在其中,真有此誓约书为何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