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十五章 一时一世

八百十五章 一时一世(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因为富足,宋朝喜花,喜香,喜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喜一些…昂贵的事物。  

三月里,东京城笼着一层层粉香。  

宫墙外便是千家万户,看着外面无数人家,赵顼有些向往地说:“母后,我很想出去看一看。”  

“不可胡来。”  

“母后,昔日我随郑公,四处走动,郑公教了孩儿许多知识学问。”  

“他是不错的,想用,就下诏书吧,未必非要等他一年丁忧期满,多下几道诏书,也是全大臣谦让之美。”高滔滔道。对郑朗教学生的本领,高滔滔十分相信的,儿子经郑朗手中过了一遍后,前后截然不同。还有一些毛躁的地方,也不要紧,马上郑朗赴京,一边执政,偶尔抽空进宫来侍讲,就能使儿子变得日渐圆融。  

“母后,孩儿倒不是为这件事担心,国家如此,他不会隐居于山野的。”  

“顼儿,他那地方也不能称为山野了。”高滔滔乐道。但转眼间眉宇深锁,至少眼下高滔滔十分焦急,若是过上几年或者十几年,财政危机过去,又没有了现在这种心情。  

“母后,放心吧,”赵顼强颜安慰,又说道:“孩儿在这里看外面,心中在想两件事,第一件事孩儿前几年到地方去,看了很多,那时百姓安居乐业,就不知此时百姓又会有什么样表情?”  

高滔滔也茫然。  

一进后宫似深海,很难再出去。想了想说道:“无妨,可以问一问宫中的内侍。”  

“母后,他们是看着人主说话的。”  

“还能问人,这事交给我吧,”高滔滔道。能问人,自己的表妹,赵念奴。郑朗将赵念奴母子一直带到郑州自己身边,看似不避嫌的过分爱护。实际高滔滔清楚,这才是最大的避嫌。脑袋转不开的丈夫死了,是要到将这对母子召回来的时候。  

赵顼又问道:“母后,你说仁宗有没有出过宫。”  

“出过。”  

“就是到民间真正的走一走。”  

“这不可以…倒是有一回。”  

赵顼不由悠然向往,说道:“孩儿现在困于宫闱,倒是明白郑公有心。”  

“有心,那也是不对的,”高滔滔打断了他的话。心里面却道。郑朗与自己姑父之间的感情,岂是你能想明白的。说着话,赵顼渐渐进入便殿。看着他离开背影,高滔滔皱眉,为郑朗皱眉头的,非是对郑朗反感。而是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郑朗一旦回来,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若是姑父问题不要紧的,关健是丈夫做了那些,对这个重臣会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赵顼进了便殿。  

许多大臣早就到了,问题山一般大海一般深,也不能指望郑朗一个人来解决。  

非是对郑朗不相信,与制度不合,就象后世的足球队一人。一个成功的足球队是一个整体,不能靠一两个超级球星支撑,那样,那支球队永远是不可能成功的。国家也是如此,这是最浅层的治国道理。  

这一点赵祯做得最好,即便他与郑朗友谊天长地久,也从未将国家完全托负于他一人手中。郑朗也不怪责,若怪责,他就当不起这副重担。连这个心胸都没有了。如何挑起这副担子?有了挑这副担子能力,也不会责怪。相反就能理解。  

不算太难的一道辨证题。  

但未必有人会想得开,想不开的人大有人在。  

来的是两府两制台谏三司大佬,赵顼让大家坐下来,面对眼下的危机,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司马光慎重地看着赵顼。  

师徒二人有书信来往,但郑朗没有表态,一直未说,不是不说,而是怕自己思想影响司马光与王安石,然后从两个学生信中,看能不能借鉴到什么。然而分析过几个皇帝的心路。  

赵匡不用说了,亲眼看到战乱带来的危害,他家是一个中小官宦世家,都朝不保夕,自己从军过程中更是吃了无数辛苦。因此成为一个长者。赵匡义不同,老大离家出走,他在家中就是老大,养成了一种的精神,当然,还有暗中的控制。大哥莫明其妙死了,开始对儿子控制。赵恒十分悲催,生生培养成一个乖宝宝,这使宋真宗以后变得宽厚温和。但赵匡义还不及刘娥,这才是一个暴力妈妈。  

赵曙是备胎,一直生活在阴暗中,于是心理猥琐,但赵顼不同,上位时间太年青,高滔滔还没有培养出总掌后宫的气质,老子是神经病,儿子更教不好。因此少了温和,多了一份锐气。  

若没有郑朗,情况更糟。  

虽说人是要有一些进取精神,但要怎么看的。  

水看似柔弱,认真分析,它不刚吗?这才是真正的刚,一些表面看起来刚的东西,反而易折。故易经里阴主内,阳主外,多认为是吉。也许有道理,也许没有道理,可与郑朗性格相符,他是谦谦君子,不喜欢太过霸道。是进取的,但不同于王安石那种进取。也不是司马光那种保守,两者兼之。  

信上不会这样说的,说得比较委婉。  

又分析几个亲近的人心路过程,王安石虽生活在中小官宦家庭,父亲作风比较正直,子女诸多,因此家境不大好,又多在底层磨练,使得王安石思想多亲近法家。  

司马光家境好,多在京城活动,贵气凛然,因此名为儒,实多喜名家。  

张方平看似喜兵家,实际不是,他喜欢的是杂家,对兵事重视是假重视,倒是对经营之道颇有兴趣。  

老苏复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