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六十章 裴行俭

六百六十章 裴行俭(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660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全文_六百六十章裴行俭来自船队顺流而下,迅速离开桂州,几天后便到了梧州地界。  

站在船头上,郑朗看着青山碧水,黄河此时水不用说了,一片浊浪排空。长江要看,冬天枯水时季也变得不大好,披上一层浑浊之色。只有在夏天水位线最高时,才略略看到那份春来江水碧如蓝的画意。但郁水不同,清澈见底,若眼力好,能看到水底鱼儿在游动。  

几艘大船驶过,带起一层细微的白浪,就象一朵朵白云在碧波上荡漾,瞬间又化为粒粒珍珠散落在人间。  

郑朗忽然指着远处说道:“资忠,季卢,你们来看,那就是传说中的瘴疠地带。”  

田瑜与周沆抬头顺着郑朗所指的方向看去。  

那是郁水边的一片沼泽地带,长着一些矮小的树木,大片的芦苇,以及一些草地,在这片片绿意中有大团晶亮的水面,此时,沼泽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霭,若有若无的,时有飞鸟从上空掠过,传出清脆的鸣叫声。很安静很美丽的一块地方。  

但两人看着那片淡雾,脸上都露出凝重之色。  

田瑜忽然想起来,问:“郑相公,为何用传说二字?”  

“资忠,实际两广大多数瘴疠地带都是无害的,有害的不是瘴气,而是蚊虫所带来的疟疾之灾,一些毒虫。越往南去,气候炎热,粮食高产,还能一年三季,水果也比北方甜美。然后老天却没有偏爱,给了你一面,便让你失去另一面。”  

后面这一句说得很有哲理。  

“北方毒物稀少,过了长江,开始有少量毒物生存,例如竹叶青,土地蛇。但再往南,毒物更多,不但有毒蛇。蝎子,蜈蚣,蜘蛛,巨蜂。虫蛾,一些花草,人烟稀少,这些毒物聚集区,成了人类胆寒之地,又有一些地区,可也要看。你们看。如果在那片沼泽地带,围上一道堤埂,及时将低洼区的水抽干,等过了瘴气发作时间,进行翻耕暴晒,将这些毒物逼走,物烧焚,还会不会有瘴气存在。”  

“代价太大了。”周沆说道。  

“代价是大。可是季卢,你再目测一下,那一片沼泽能有多大亩积?”  

周沆既然名列良吏行列。也不会是一个只读死书闭门造车的官员,上过山,下过乡的,目测了一下,说道:“大约有三四百顷面积…郑相公,耕地?”  

“对了。就是耕地,两广若是全部象河北那样开发出来,最少能获得耕地一百万顷,并且多是三季之地,粮食高产。一亩地年收成能在四五石之间,能养活三四千万百姓。”  

这是一个理智的说法。  

宋朝说江东圩能高产到七八石,实际均产远不是后人所能想像,不要说七八石,就有一个三四石,以宋朝六亿多亩的耕地。粮食可以吃一半扔一半,米价甚至能掉到十几文钱一斗了。  

真正的高产田,一是江东圩,二是两浙耕地的精耕细作,整个北方与西部产量其实很低的。有的低产地区甚至不及一石,还有大量的瘠地,山地,坡地,盐碱地,又要分出一部分粮食酿酒,喂牲口,以及种子,又有一部分地因为收益低下,或者地的主人逃荒而荒芜,一部分地又种桑植麻,还有灾害,将这些意外的因素一起加在里面,一亩地产量有可能仅勉强一石。  

所以郑朗说一亩地收成能达到五石,没有说能养活七八千万百姓,而只说养活三四千万百姓。  

就是这个数字,已经让周沆与田瑜惊讶万分。  

周沆张大嘴巴道:“三四千万人啊?”  

田瑜却想到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么北方怎么办?”  

不是问北方,而是问宋朝怎么办。禁军主要呆在京城,也要保持京城的人口密度,若是整个宋朝重心向南偏移,未必是好事,有可能就会引发灾难。  

“北方…北方…我在想办法啊,资忠,季卢,若是我有一策能解决北方粮食问题,但要付出几万人的生命,你们说值不值?”  

“什么办法?”  

“在大洋的彼端有几种作物,适合旱地种植,产量极高,往往一亩地能收成五石,十石,可是相隔几万里,中间甚至没有岛屿做补给,彼端又生活着大量的土著人,不是南海那个大岛(指大洋洲)的土著人,比哪里的土著人更密集,偏偏文明又稍稍先进,对付起来更头痛。地形也远比岭南还要恶劣,大洋风暴又多。想要成收,最少得派出十支船队,每一个船队要保持在数千兵士,才能在抵达时自保。可是我枯算了一下,即便十支船队前往,以现在的船舶技术,以及彼岸的凶险,又必须要找到这些作物的种籽,而不是仅登一个岸就代表着成功,那也未必能有一支船队安全返回来。你说我该不该提出这项提议?”  

“提…”田瑜忽然停了下来。  

到了这层面上,田瑜不傻。  

怎么提?  

五石十石固然动心,可得死这么多兵士,若成功了,还好一点。若十支船队全部失败,即便是郑朗,政治前途也彻底完蛋。  

周沆问道:“真有?”  

“有啊,在杭州南海的海客说过,”郑朗又将他编造的那个故事重新说出来。  

“就是有,我朝不是隋炀帝时代,”田瑜苦笑道。  

郑朗也摇头笑了笑。换那一个时代,听闻这个消息,也会不顾几万兵士的牺牲,前去寻找,但在赵祯朝或者赵顼朝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