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四百二十六章 读孟尝君传

四百二十六章 读孟尝君传(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具体的情况,郑朗有的说了,有的没有说。  

韩琦的小算盘,郑朗不得不防啊。  

打了一个哈哈,又说:“兵力不足,兵力不足也,若没有王信将军率军前来,未必能得到横山,相反,此次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大捷。”  

俺没有什么长远计划,见好就收。  

韩琦狐疑地看着郑朗。  

实际他有些心虚,昨天晚上睡在床上,想了许久。不同于其他人,郑朗夫妻对他十分客气,这一次西北之战,更是力捧自己,便是自己要放鸽子,也听从自己意见。自己动了一些小聪明,感到十分心虚。  

为什么郑朗要这么做,也在揣摩郑朗的心思。  

最后终于想明白,郑朗这是惧功!害怕功劳太大,无论著书立说,或者在西北的军功,或者在太平州与杭州的吏治之功,已经将他推到巅峰,然而年龄约束,很难再向上爬,那这些功劳相反,会成为郑朗的累赘。  

豁然开朗,但心中总有一些小惭愧。  

还是不同的,郑朗二十五岁,登上了枢密副使的高职,这一战过后,肯定还会向上爬的,想到这里,韩琦很蒙,难道宋朝要出现三十岁的首相?自己比郑朗大了九岁,时光如梭,眨眼就能奔四,再不上位,到什么时候上?这时,他又将范仲淹给疏忽了。他才三十四岁,还早呢,他感到不能上位,范仲淹怎么办?  

不想范仲淹,只想郑朗,于是心中自责渐渐消除。  

郑朗说道:“来,来,我们去大帐。”  

要写奏折,不仅有韩琦的奏折,每人还要写一本奏折,将此战经过说一遍。各人站在各个角度将这一战经过写出来。此战总指挥不能说是郑朗,而是四路军队共同作战,郑朗没有指挥范仲淹与韩琦的权利,其他两人皆然,是一次配合作战。  

写完交战经过,记录战功以及伤亡,又说了筑寨的意义,以及那个免役法。  

我已经开始在筑了。反对也要筑,不反对更要筑。  

想弹劾我可以,必须让我将诸寨筑完,不然这一战将会失去所有意义,以后泾原路还会成为元昊的跑马场。并且附了一张地图,让朝廷这些大佬看一看。将防线推到萧关,泾原路与环庆路、延鄜路挨得有多近,环州、保安军、以及未来的怀德军有多近。若是在半后方修一条大道,相互之间的联系不超过五百里路,几乎从保安军到萧关,与泾州到萧关路程仿佛。宋朝四路还会不会再象从前那样单打独斗?  

又写了一件事。  

不能以为西夏就此亡国,以前宋朝多次征伐李继迁,那种局面,李继迁还能死灰复燃。两败于吐蕃,损失惨重,西夏却越战越强,这个国家有着难以想像的韧性。  

有的还不能说,后来宋朝甚至金国多次征伐西夏,西夏人战上风的时候很少,可每次大败之后,令人难以想像的居然重新恢复过来。然后到元蒙,成吉思汗重伤而死。情况各不相同。但想要彻底剿灭这个国家。朝廷最少得五十万军队,将银夏绥等五州夺下。这是西夏人的老巢所在,然后是灵州与兴庆府、天都山。这几个地方彻底夺下,并且占领,西夏才能正式亡国。这个占领不是我攻克了,就占有了,是能攻克这个地方,能治理这个地方,有暴乱,但无论什么暴乱,我能镇压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占领。  

悲观精神要不得,盲目乐观精神同样要不得。  

张方平伸头在看,微微一笑,中庸精神似乎刻入郑朗的骨子里面。  

三人将奏折写好,一道用快马递向京城。  

郑朗又说道:“希文兄,稚圭兄,安道兄,我写一篇文章给伱们看。”  

“好。”  

郑朗拿起笔,写了一篇短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辈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便是王安石鼎鼎大名的《读孟尝君传》,文章很短小,但十分精悍,大约那时王安石初宋神宗器重,于是文中那种洋洋自得,自负的神情跃然纸表。  

“不妥。”范仲淹皱眉说道。  

文章是好文章,但是政见不是好政见。  

“为何?”  

“齐败于秦,有多种原因,制度不同,孟尝君只是国相,能为国家做事,但不能养国器。”  

就事论事嘛,伱一个宰相养着李斯、王翦这些国家文武重臣做什么,岂不是要谋反作乱?况且两国情况各不相同,怎能将齐国灭亡的命运怪罪于一个孟尝君头上呢?  

“行知,我也认为不妥,孟尝君入秦而困于秦,非用此辈,岂能返回齐国。假若有一天行知出使契丹,只要平安返回宋朝,无论用什么样的人,使出什么样的手段,我认为都是对的。”  

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人物,何必戴大帽子,与国家兴亡又有什么关系?文过矣!  

郑朗莞尔一笑,说:“这篇文章,我只是用它来抛砖引玉,说一说用人。”  

“用人?”三人奇怪地问。  

“是用人。”郑朗说道。  

既然准备为战后打算,郑朗要说一些问题。庆历新政改革便有一条择官长,任贤能。具体做法便是委中书、枢密院各选转运使、提点刑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两制共举知州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