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4/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背景太单薄了。但大约的还能知道,对他们说,别要胡思乱想,人家这么好的吏治之才,不可能呆在地方上的,皇上大约会调回京城去。如答应早就答应下来,大家安心治堤吧,才是你们的当务之急。
如同浇了三九里一盆冷水,时光也冷了下来。先考虑一下蔗糖吧,赚钱的事也不能丢下来。今年去太平州取蔗糖的商人更多。
许多商人再次来到太平州。
太平州此时也在忙碌,最后一年,沟塘渠泊要进一步挖深,不要怕累着,挖深了才能有更好的蓄水功能,并且严令任何百姓不得侵占水面,将挖起来的泥巴堆放洼地。
不得己的土办法,若是外面河水低,内河水高,倒有千种办法,利用压力关系将水排出去。但是不可能的,一旦内涝,外面河水更高。只好从内部想办法。
减少低洼的地方,增加蓄水功能。
至少小的涝灾危害不大,碰到大的汛期,没窨●`法了。
还有继续挑圩埂,防患未然,数年必须挑一次,可方量不大,这是增加厚度与高度,厚度是水土的部分流失,高度是圩基的下压。
但任务不是那么紧张。
然而几个商人听到一件事,太平州大户人家出八百顷田,售给州衙,让他们均分给百姓与佃户。
有些不明白。
不是当初,当初是为换蔗糖坊的契股。现在诸事已定,为何要这样做。
回答很简单,感谢知州,知州想减少境内贫困百姓比例,我们协助他。
还有其他的原因,诸多人家设有作坊,劳力紧张,劳工高贵,地所得的利很薄了售地后能有一笔资金,换取更大的本钱周转。视野与郑郎家一样,主要利润不在田地上。
想一想,五百亩的地算是大地主,一亩地租一石半,不算低的,七百五十石粮食,不是京城的大米,是江南的稻谷,只有两百几十缗钱。不如换一些钱做本钱但却是有一份感谢之心。索xing让知州功绩更大一点,境内几乎没有贫民。虽不可能,此时佃农比下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各户还是保留了二千多顷的良田未售。这是内因与外因产物的结合。
可这批商人不知。
拜见郑朗,郑朗回答很干脆,听从朝廷安排。
但郑朗对杭州同样很心动。
宋朝现在的与未来的几个良港,广州在唐朝就出现了,在许多大食商人,这是历史基础。泉州因为地窄百姓被迫经商,许多百姓si自出海,这是群众基础。温州不及泉州群众基础明显但形式差不多。苏州设港不能设在长江边上,此时长江也有一个大大的喇叭口,一直到泰州都是海水,而不是江水,江堤不称为江堤,而是海堤。不过内河河运发达,很久以后才出现海港,不是现在,不是明朝,但也有一些基础。
密州离河北与京城近有地域基础。剩下的就是明秀杭三州,明州可以长久,但没有大运河之便,秀州不但不能长久,还没有大运河之便,除了他真有翻江倒海本事将整个上海与黄埔江提前五百年变出来。相对来说,杭州倒是好一些,以后作为海港也不便,早迟会成为喇叭尖子,但这时是一个三角形,海船能直接到达杭州城边上。还有大运河长江,上能沟通河北京城,下通沟通巴蜀。
而他的任期有限,苏密温三州皆不大适合,若求不成,有比无好。泉广二州太远。秀明二州条件不是很有利,首选还是杭州。
可不是他说的算。
因此说了,前景很好,远比太平州前景好上十倍几十倍,但非是我所能决定。朝廷也没有那规矩,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几个商人茫地离开。
没有听到口风,只听到会好上十倍几十倍。
更动心也更茫。
回去后一说,更多人动心更多人茫。
想通过其他途径,然而钱家渐渐走向没落,虽出了一些进士,不在朝中担任宰辅,拼爹拼不赢。正规的途径,大约是皇帝舍不得。怎么听到郑朗的十倍几十倍,心中又十分向往。
太平州已经成为人间的乐园,若是几十倍会成为什么,是不是人间的天堂?
于是商议一下,继续征集百姓,这是民意,得要杭州九县所有百姓首肯,其次各大户齐聚在一起,凑集一下,兼并东南兼并很严重的,远胜过太平州,十有户皆是佃农,大约是郑朗不喜,也是朝廷不喜的地方。
大家七凑八凑的拿出两千五百顷地,多是不好的山地坡地,但也算一份心愿,而且是无偿交给朝廷,至于朝廷是当作官田,或者学田或者分给贫困百姓不管了。
可有一个条件,必须郑朗前来杭州。
当时朝廷人事没有变动,陈尧佐纳闷地问了一句,你们不怕朝廷将郑朗调去一个月后又调走了?
同样有可能。
就不是一个月,象范仲淹那样仅一年半时间,又能给地方上带来什么政绩,至少不是郑朗那种政绩。
这些商人拍xiong道,既然能来,我们就能留。
真不行,我们派人将郑朗强行看着,用民意逼迫朝廷默视事实,怎么也要留下一个三四年时间。
这事情又稀奇,又古怪。
赵祯没有作声。
几个商人带着伙计就在京城留了下来,朝廷什么时候给我们答复,我们什么时候回去。
正是因为此事,郑朗写信提了起来。
赵祯问,就答,不问就不答。
如同浇了三九里一盆冷水,时光也冷了下来。先考虑一下蔗糖吧,赚钱的事也不能丢下来。今年去太平州取蔗糖的商人更多。
许多商人再次来到太平州。
太平州此时也在忙碌,最后一年,沟塘渠泊要进一步挖深,不要怕累着,挖深了才能有更好的蓄水功能,并且严令任何百姓不得侵占水面,将挖起来的泥巴堆放洼地。
不得己的土办法,若是外面河水低,内河水高,倒有千种办法,利用压力关系将水排出去。但是不可能的,一旦内涝,外面河水更高。只好从内部想办法。
减少低洼的地方,增加蓄水功能。
至少小的涝灾危害不大,碰到大的汛期,没窨●`法了。
还有继续挑圩埂,防患未然,数年必须挑一次,可方量不大,这是增加厚度与高度,厚度是水土的部分流失,高度是圩基的下压。
但任务不是那么紧张。
然而几个商人听到一件事,太平州大户人家出八百顷田,售给州衙,让他们均分给百姓与佃户。
有些不明白。
不是当初,当初是为换蔗糖坊的契股。现在诸事已定,为何要这样做。
回答很简单,感谢知州,知州想减少境内贫困百姓比例,我们协助他。
还有其他的原因,诸多人家设有作坊,劳力紧张,劳工高贵,地所得的利很薄了售地后能有一笔资金,换取更大的本钱周转。视野与郑郎家一样,主要利润不在田地上。
想一想,五百亩的地算是大地主,一亩地租一石半,不算低的,七百五十石粮食,不是京城的大米,是江南的稻谷,只有两百几十缗钱。不如换一些钱做本钱但却是有一份感谢之心。索xing让知州功绩更大一点,境内几乎没有贫民。虽不可能,此时佃农比下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各户还是保留了二千多顷的良田未售。这是内因与外因产物的结合。
可这批商人不知。
拜见郑朗,郑朗回答很干脆,听从朝廷安排。
但郑朗对杭州同样很心动。
宋朝现在的与未来的几个良港,广州在唐朝就出现了,在许多大食商人,这是历史基础。泉州因为地窄百姓被迫经商,许多百姓si自出海,这是群众基础。温州不及泉州群众基础明显但形式差不多。苏州设港不能设在长江边上,此时长江也有一个大大的喇叭口,一直到泰州都是海水,而不是江水,江堤不称为江堤,而是海堤。不过内河河运发达,很久以后才出现海港,不是现在,不是明朝,但也有一些基础。
密州离河北与京城近有地域基础。剩下的就是明秀杭三州,明州可以长久,但没有大运河之便,秀州不但不能长久,还没有大运河之便,除了他真有翻江倒海本事将整个上海与黄埔江提前五百年变出来。相对来说,杭州倒是好一些,以后作为海港也不便,早迟会成为喇叭尖子,但这时是一个三角形,海船能直接到达杭州城边上。还有大运河长江,上能沟通河北京城,下通沟通巴蜀。
而他的任期有限,苏密温三州皆不大适合,若求不成,有比无好。泉广二州太远。秀明二州条件不是很有利,首选还是杭州。
可不是他说的算。
因此说了,前景很好,远比太平州前景好上十倍几十倍,但非是我所能决定。朝廷也没有那规矩,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几个商人茫地离开。
没有听到口风,只听到会好上十倍几十倍。
更动心也更茫。
回去后一说,更多人动心更多人茫。
想通过其他途径,然而钱家渐渐走向没落,虽出了一些进士,不在朝中担任宰辅,拼爹拼不赢。正规的途径,大约是皇帝舍不得。怎么听到郑朗的十倍几十倍,心中又十分向往。
太平州已经成为人间的乐园,若是几十倍会成为什么,是不是人间的天堂?
于是商议一下,继续征集百姓,这是民意,得要杭州九县所有百姓首肯,其次各大户齐聚在一起,凑集一下,兼并东南兼并很严重的,远胜过太平州,十有户皆是佃农,大约是郑朗不喜,也是朝廷不喜的地方。
大家七凑八凑的拿出两千五百顷地,多是不好的山地坡地,但也算一份心愿,而且是无偿交给朝廷,至于朝廷是当作官田,或者学田或者分给贫困百姓不管了。
可有一个条件,必须郑朗前来杭州。
当时朝廷人事没有变动,陈尧佐纳闷地问了一句,你们不怕朝廷将郑朗调去一个月后又调走了?
同样有可能。
就不是一个月,象范仲淹那样仅一年半时间,又能给地方上带来什么政绩,至少不是郑朗那种政绩。
这些商人拍xiong道,既然能来,我们就能留。
真不行,我们派人将郑朗强行看着,用民意逼迫朝廷默视事实,怎么也要留下一个三四年时间。
这事情又稀奇,又古怪。
赵祯没有作声。
几个商人带着伙计就在京城留了下来,朝廷什么时候给我们答复,我们什么时候回去。
正是因为此事,郑朗写信提了起来。
赵祯问,就答,不问就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