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1/6)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赵祯让他噎得无语。  

说错了吗?  

换谁听到这几个名字,都不会认为他说错了。  

无力地说:“你且退吧。”  

“喏。”  

看着韩琦站起来,两个小黄门居然主动让出一条道路,这主太牛,不得不让。  

但赵祯没有认为韩琦有多牛,只是苦笑一下,老子人才是太多,不知道怎么用了。还有一个更牛的,从抽里拿出一本九天文学络一字每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推敲,十五万字,是很长的著作了。  

真正牛的是这本书。  

赵祯不知道翻了多少遍。  

但越翻越茫。  

讲的是儒学,更讲的是天下,是国事,是治人,是立人,是树德。  

“学以致用啊,”赵祯又翻开了书,叹口气说道。这才是学以致用的极致。  

这本书的确很有实用xing,可很多地方赵祯不是很解,书中也因为略有忌讳,没有说得清楚。比如冗兵,直指冗兵之患。  

冗.兵之患,当真赵祯不知道?  

知道,但他不敢动。  

受党项与契丹之逼,不得不在边境上驻扎大量的禁兵、厢兵与乡兵,还有少量蕃兵,边境驻扎的军队越多,与之对应的京城禁兵就要更多。这样才能形成平衡之道,否则对边境上那么多兵力,赵祯心中同样很害怕。  

论兵革之道,自己懂什么?  

郑朗也说过,除自己那个大伯祖外,祖父用兵已稍逊一筹,父亲更不行,澶州之围正是父亲胡乱插手导致的。赵祯也不气,是直臣之言。若失这份刚直之气,只对自己拼命维护,说自己多好多好赵祯反而瞧不起。  

父亲不懂军事,自己更不懂。  

边境之兵削不得的,若削,只能削弈城的驻兵敢不敢削?  

这个忧虑困扰着他一生,事实后面庞籍着手削冗兵,可削着削着,溺于党争之中,悲催了。虽是小吕夷简,最终缺少吕夷简的厚脸皮,然后下台。但中间赵祯作用不可忽视。  

虽然他在众里寻度最终找到这个真正能吏,也没有用好。  

至于韩琦,只是无敌,别当真。只要将韩琦当真的人,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  

或者按心理学分析,他对军旅不懂,内心产生害怕与不确定xing,故主动维护着这个冗兵系统。  

是不是对的?显然错了宋朝最强大的军队是西军,与党项人长期作战培养出来的战斗力,而不是禁兵。当真强敌到来几十万禁兵会起作用?或者出一个安禄山,率领十万西兵起乱,京城的禁兵能抵抗得了?  

不起作用,养它做什么?  

不如少养一些军队,让他们上战场打一打,再调回来,少就能给以厚待,少就能挑选精兵,少就能有效的管理。想一想,八十万禁兵′压缩成四十万,是不是精英,八十万禁兵的供养,拿掉二十万人下来,朝廷会少多大的压力?将另外的二十万人供养放于其他四十万人身上,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四十缗钱一家人不死不活六十缗钱一家人就能小康。没有后顾之忧,士兵作战时会不会更加不要命?  

但不是郑朗现在说的,他只说中庸。因此赵祯不解。  

再到冗吏。  

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宋朝开国之初,只有三千几百名官吏,现在膨胀到两万多名。  

各州配置太守、通判、长史、判官、推官、各曹参军事,县有县令、县丞、县尉,似乎两万多名不多。但不是每一州每一县都是如此,比如太平州,中上州,县也是一个上县,两中县,配置只有一半。还有一些下州下县,配置更少。能裁去一半人。  

宋朝为了养两万多名官吏,一年花去两千多万缗钱,一个官吏平均是一千一百缗。仅是明处的,还有职田,还有暗处的,利用手中权利兼并田地作坊等等。  

省下一半官吏,将会成什么?明处一年就少了一千多万缗的支出,吕夷简治黄河,也没有花掉一千万缗!  

还有职田与隐形的支出。  

但赵祯不这样想,这是宋朝的体制,架叠再架叠,包括冗政,制约着权臣出现。也起到作用,比如党争,赵祯并没有害怕,只是不喜,无论党争,或者丁谓,不会危害到国家的统治,但党争出现肯定不喜的,一旦开了这个例,会影响国家正常的发展。  

这时赵祯也忘记郑朗所说的那个词,法度。  

架叠,郑朗也不反感。  

本来相互制约未必是坏事,权利过于集中,是的最大温床,可有个度,这种重复的架叠已经超过了这个度。  

但讨论是中庸,只是就事论事,本身架叠是对的,象yin阳太极流动一样,架叠原先是鱼点,现在变成了鱼中,渐渐向鱼头发展,yin已盛,阳渐衰,必须及时效正。  

资历的不足,使郑朗叙述时再次含蓄略过。  

又在天下里说到论武。  

穷兵黜武是儒家历来反对的,可不修武备武,只好做人家的儿皇帝,处处挨打,因此李世民极重文治,以文皇帝自称,可不忘武备。这个武不是让文人率兵,让太监率兵,而要让专门的武将领兵。  

才论述唐朝藩镇割据的起因。  

赵祯依然不赞成,自己的大伯祖同样不是节度使,也没有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只是军功,只是得到诸将士喜欢,所以被黄袍加身。  

他再次犯了意识错误,是当真如此?赵匡得到皇位一是当时情况五代十国更递不休,礼法已经崩坏,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