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中(下)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中(下)(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一住供精彩。  

“宋伯,麻烦你一件事。高速文字站”  

“大郎,你说。”  

“麻烦你去一趟定州。”  

“大郎,让我到定州做什么?”  

到定州正是为了刻丝,这个念头才来宋代时,他就产生了,当时有种种局面性,字未大成,画更不用提了。因此搁下未提。  

如今以他的名气,想求一些好的书画,绝对能求到的。可自己都拒绝了向别人赠字,也不大好意思求别人的。还有,求字画来,不是仅为了收藏,而是将它刻成刻丝当作商品销售,不知道这些大家心里面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不过自己的倒可以。  

京城一趟,字再次有了飞跃性的长进,至少自己这个刁钻的胃口,都稍稍能看得过眼。画还是不行,然而观摩了三个大家亲自绘画后,略有启发,也有一些进步。  

因为时间紧,不敢钻得太深。最简单的一个例子,马上就要出现的一个画猿大家,叫易元吉,为了画好猿猴,几十年如一日,钻于山川林木之间,与獐同住,与猿共寝,甚至在长沙住所,开圃凿池,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驯养了许多水禽山兽,放于其圃,然后观察它们的动静游息之态。燕文贵与他交谈时也说过一句话,多画,多想,多看。  

郑朗哪里能抽出这个宝贵的时间?  

但观摩了一下后,借鉴了后世种种大家的手笔,画技开始有长进。  

也不想成为绝世佳品,放在自家铺子里销售足矣。  

说到底,还是他心中的雅骚心理作怪。无他。喜欢。销不销售,对于现在郑家那个铺子来说,当真重要么?这时代做生意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性,随着郑朗的名气增加,郑家这间铺子在团行里分配的资源也越多,生意随之也变得更好。  

去年年底,纯收入逼近了四千缗钱。到了今年,生意又比去年的更好。与京城那些日进斗金的大商人不能相比。但足以让郑家主仆十几口人过上大康的生活。  

可郑朗依然对刻丝念念不忘。  

想刻好丝,他能传授一些小技巧,比如现在刻书画的还是很少,还有相互流水线式的配合,提高效率,一些后来刻丝的先进技艺。但郑朗所能传授的就是这样,具体到细节,两眼会茫茫。所以想刻好刻丝,必须请高明的织工过来。  

这个只能去现在刻丝工艺最发达的定州去寻找。高速文字站还有许多麻烦事呢,比如开多少薪水?织工多是女眷。家中有丈夫,有孩子。前来郑州,必然不愿意。那么只好用钱购一些田地,让织工一家人能过上安顿的生活。人家才愿意前来。  

不过此时郑朗名满天下,定州百姓也会风闻,会减少宋伯此行的难度。  

宋伯倒没有想那么深,听完后,说道:“我一定替大郎将事情办好。”  

钱多了就没有烫手的,连朝中的大臣都不例外。当年郑父请了梁匠刘东连来到郑州。立即增加了生意。况且刻丝,他也听说过。小主人长大了,也开始想着家里。于是立即动身。  

放榜还有一些日子,郑朗安心读书。  

几天后吃晚饭时,大娘说道:“朗儿,要快放榜了。”  

“嗯。”郑朗淡淡的答道。进考场前略有些担心,毕竟这玩意儿。在后世传得没边。却没有想到考场上发生了那么多古怪的事。但考过后,心中也有数了。不说解元,至少前十名会有的。  

可是几个娘娘心中有些忽上忽下的,万一呢…  

大娘又说道:“我想说一件事,若是你高中,今年佃户的租子就免去吧。”  

儿子渐渐长大,快与自己差不多高,有的事要问一问。所以郑朗对大娘很尊敬,心好,知道进退,在她身上能看到典型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美德。  

“好啊,”郑朗答道。反正家里面也不在乎这点钱,免就免吧,权当做一回好事。  

“大姐,不能啊,人心无足意,开了这个头,这些佃户们以后会不知道进退。”七娘说道。  

这也说得有理。不但国人,外国人也是如此,所以普希金才写了那篇著名的长诗《渔夫的故事》。但七娘绝对性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是心疼的。虽然家境好一些,可这一让,就让去了不少钱粮。  

万一有什么用度呢?比如儿子若是在京城又看中了某一位行首,京城的行首赎金更贵。  

郑朗还专门与行首打交道着…  

“七妹,做善事有好报应的,看看朗儿,为什么盘坐想书?那是佛祖赐予的灵光。所以官人就没有朗儿有出息。”  

二娘三娘四娘全部点头。  

郑朗有些晕,但不敢辨。  

四个长姐发话,七妹不敢再吭声。这件事就定了下来,大娘又说道:“铺子里进了一批抚州莲花纱,刘掌柜送了一些过来,我想送一匹给蒋家。”  

这个纱可了不得啦。  

是寺绫的一种,在宋代寺院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有可能这些寺尼没有其他的事务,天天对着佛祖,心情安宁,将一颗心专诸于织机之上,于是从这些女尼们的手中,出了许多优秀的纺织织品。比如越州寺陵、遂宁稽尼罗、越贡宝花罗,都是寺绫的上乘佳品。但都没有抚州莲花纱名气大。  

离得远,郑州人也不知道具体的究里,大约的传言还是知道的。据说抚州莲花寺里有几百寺尼,精通捻织之妙,其技外人不可得,一岁才织几百端。  

因此有市无价,只要有,尽管开价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