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人,得加钱 > 第七百二十六章 谁敢将朕的江山让人

第七百二十六章 谁敢将朕的江山让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乾清宫中真的很静。  

人心的静。  

恐惧带来的静。  

不少王公大臣被湖广传来的这一噩耗吓得面无人色,更有胆小者暗自颤抖,牙关都合不上。  

不怪群臣如此惊惧,实因定西大将军丰升额统领的可是大清最后的野战军!  

也是满蒙八旗最后能打的骨血!  

其重要性相当于前明出关与我大清决战的松山洪承畴集团啊!  

或是那在潼关与李闯做最后殊死一搏的孙传庭集团!  

如此重要的一支军队,就这么全军覆没,连主帅都叫人家杀了?  

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但不包括喜大于忧的睿亲王他老人家。  

域名bequge  

湖北丢了,湖南丢了,现在连江西也丢了,紧接着怕是安徽、江苏、浙江都要丢王公大臣鸦雀无声,面面相窥,不少人脑海浮出一个不敢想的念头:大清是不是要亡了?  

难道,真要应了那胡人真无百年国运的诅咒!  

饶是因干儿子明年就能登基而心情大好的老富,也叫这惊人消息骇得说不出话来。  

作为朝廷一把手,没有人比老富更加明白此役将对大清造成什么样的灾难后果!  

为了维持丰升额大军,他这一年来可是砸锅卖铁,东拼西凑,就差求爷爷告奶奶,甚至逼得都跟圣祖康熙爷借东西来弥补国库,而且为官以来他也破天荒的没拿朝廷一文钱!  

可以说,老富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丰升额身上,指着这位满洲杰出的将领能够荡平海内反贼。  

对丰升额也是极尽拉拢,要什么给什么,甚至不止一次对干儿子说丰升额虽是皇上提拔,但将来亦是新君股肱,如郭子仪般可大用的将领。  

还以皇帝名义给丰升额赐了一根双眼孔雀翎,另外还给了个正一品的子爵。  

结果,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大败。  

也是无法接受的大败!  

老富的心在滴血啊。  

武昌之役,大清前后损失军队多达五六万,阵亡的满蒙八旗将领之多,开国以来都未有过。  

当年亲王尼堪与明朝晋王李定国交手的衡宝之役,八旗将领阵亡不过数十人。  

与明朝延平郡王郑成功交战的厦门之役、镇江之役,前后损失的八旗将领也不过百人。  

与吴三桂周军打得最惨的永兴之战,八旗将领也不过损失49人。  

同准噶尔人的和通泊之战虽阵亡八旗精锐两万余,但佐领以上将领阵亡也不过130余人。  

三年前的木果木之败,大军统帅温福以下阵亡满蒙将领亦不过百人。  

而这次武昌之役,仅丰升额一路就阵亡佐领以上满蒙将领195人,堪称大清开国以来满蒙将领损失最多的一场败仗!  

打仗难免有败仗,胜负兵家常事,搁从前也没什么。  

毕竟大清家大业大。  

问题是,大清这几年流年不利,跟踩了狗屎似的倒霉透顶!  

木温木之战损失就够大的了,没想时隔一年又生了阿桂叛乱事件,明亮大营被袭事件,加上宫乱和满城不祥事件,满蒙八旗精锐骨干早已在连续的打击中为之一空,军官将领更是十去七八,独剩丰升额这最后的种子。  

这颗种子也是老富心中大清未来的希望,更是对付鬼子六同安亲王的一把利刃。  

未想,如今也一朝葬送!  

毫不客气的说,满蒙八旗经此战后,实是名存实亡。  

当然,以上系列不祥事件中,老富也要承担不少责任,阿桂那次损失的八旗将领要算在他头上的,宫乱也有他一份。  

不过鬼子六那小子混账事干的比他还多,对八旗犯下的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  

然事情已经发生,追悔也没有用。  

只能主动面对接下来的狂风暴雨了。  

各地倒是尚有不少驻防八旗,但这些八旗兵本来就是二线部队,承平日久难堪大用,自保都困难,哪里指望他们能够将湖广的反贼荡平呢。  

真要抽调用于平乱,只怕战事会更加糜烂。  

正愁如何收拾丰升额死后烂摊子时,耳畔却响起一人的声音:“皇上!奴才以为汉人势大,我八旗已无精兵强将可以弹压,为保祖宗社稷,当速遣大员前往盛京筹备朝廷也当着手迁都出关事项,以避灭族之祸!”  

此言一出,那真是惊得麻雀都飞起来了。  

原本安静无比的乾清宫大殿嘈杂一片。  

提议迁都退出关内的是工部满侍郎富察善,满洲镶黄旗出身。  

跪在殿前玉阶下一脸哀痛无奈之状。  

想跑,门都没有!  

贾六叫富察善的建议搞得辫子都要翘了,未想世上还有比他还贪生怕死之人!  

历史于这乾清宫大殿上演第四次迁都退守关外的场面。  

第一次是当年世祖顺治爷闻亲王尼堪死,遂在朝会时提出退出关内,幸被群臣劝阻;  

第二次是明将郑成功以十七万兵马入长江,镇江一役四千满洲儿郎被郑军铁甲大刀砍为肉泥,顺治爷惊惧之下嚷着又要迁都,这次被孝庄皇太后所阻;  

第三次是吴三桂起兵造反,打出“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的口号,率军一路高歌猛进,转眼间占据东南半壁。  

各路官员纷纷响应,孙延龄在广西反叛、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反叛、吴之茂在四川反叛、王辅臣在宁羌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