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连中三元(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时的万历皇帝,就在皇极殿之后的中极殿(华盖殿)等候,御驾卤簿早就准备好了。
但听静鞭响了好一会儿,皇帝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到了。
“陛下有旨,着司礼监和内阁,代为主持殿试之礼。陛下已经拟好了殿试考题...”
早就准备好的执事官们,闻言十分失望。三年一次的殿试,皇帝这个主考官居然不来。
虽然对皇帝很是不满,可执事官们也没有办法。
前来参加礼仪的朝臣们,都苦笑着摇头。
皇帝不来,殿试礼仪也只能省略简化了。朝臣们一起散去,只留辅臣和司礼监坐镇大殿,代为主持。
考生们得知皇帝居然不来,也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就算他不来,也仍然是主考官。中了进士仍然是天子门生。
殿试其实不是在殿内,而是在殿外御道两侧。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也只考一天,比会试轻松多了。
等到公布万历出的策略考题,朱寅又松了口气。
果然是:“制礼立法非难,尊礼守法为难。如何法举而令行”
万历出这道考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礼崩乐坏,进入了王朝末世,法律越来越难约束人心,政令渐渐难以有效推行,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秩序。
历史上的今科状元焦,在策论中提出完善国家法制,强化礼教。
朱寅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出了强化法制基础的观点,主张完善国民身份登记,私产划分,三方监督,改良陋习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优化,法令就很难有效推行,世风只会越来越坏。
相比焦的策略,朱寅更加言之有物,也更符合万历的性格。
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寅就写的差不多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贡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么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巡绰、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你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填。
二、三甲进士姓名拆封后,就能看到会试靠前的考生,会综合会试名次,排二三甲名次。
等到第二天在中极殿举行传胪典礼,内阁辅臣、鸿胪寺光寺官员,所有读卷官,司礼监太监一起亲临,三鼎甲的名字才会当众拆封。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谁是三鼎甲。
然后制敕房官将三鼎甲的姓名、籍贯,填写在黄榜上,补齐前三名的名字。
填写完毕,尚宝司官员奉印玺,在黄榜上加盖大印,黄榜正式生效。接着黄榜交给翰林院官员,翰林官再交给礼部。
至此,传胪大典前的所有准备才完成。
朱寅知道这些流程,所以他也不急,等着就是了。
三月十八,传胪大典!
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是国家重要典礼,在京文武官员、新科进士、外藩使节都要参加。
一大早,钟鼓司就敲响了午门五凤楼的朝钟朝鼓,肃穆宏大的钟鼓声,响彻整个京城。
“咚咚一铛铛”
文武百官、
但听静鞭响了好一会儿,皇帝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到了。
“陛下有旨,着司礼监和内阁,代为主持殿试之礼。陛下已经拟好了殿试考题...”
早就准备好的执事官们,闻言十分失望。三年一次的殿试,皇帝这个主考官居然不来。
虽然对皇帝很是不满,可执事官们也没有办法。
前来参加礼仪的朝臣们,都苦笑着摇头。
皇帝不来,殿试礼仪也只能省略简化了。朝臣们一起散去,只留辅臣和司礼监坐镇大殿,代为主持。
考生们得知皇帝居然不来,也都觉得匪夷所思。当然,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就算他不来,也仍然是主考官。中了进士仍然是天子门生。
殿试其实不是在殿内,而是在殿外御道两侧。而且殿试只考策论,也只考一天,比会试轻松多了。
等到公布万历出的策略考题,朱寅又松了口气。
果然是:“制礼立法非难,尊礼守法为难。如何法举而令行”
万历出这道考题,是因为此时的明朝礼崩乐坏,进入了王朝末世,法律越来越难约束人心,政令渐渐难以有效推行,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秩序。
历史上的今科状元焦,在策论中提出完善国家法制,强化礼教。
朱寅早就做好了准备,提出了强化法制基础的观点,主张完善国民身份登记,私产划分,三方监督,改良陋习等等。
没有这些基础优化,法令就很难有效推行,世风只会越来越坏。
相比焦的策略,朱寅更加言之有物,也更符合万历的性格。
到了中午的时候,朱寅就写的差不多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至于考生的午餐...说是在皇宫考试,可只有两个馒头,一碗清汤。
贡士们分到馒头和清汤,都有点不敢相信。
实际上以殿试考生伙食的简陋,也不知道所谓的膳食供应准备,到底有什么可准备的。
七百个馒头很难准备吗原来,所谓的伙食供应,供应的是考场的执事官们。如提调、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巡绰、印卷等。
酒肉都是执事官们来吃,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你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填。
二、三甲进士姓名拆封后,就能看到会试靠前的考生,会综合会试名次,排二三甲名次。
等到第二天在中极殿举行传胪典礼,内阁辅臣、鸿胪寺光寺官员,所有读卷官,司礼监太监一起亲临,三鼎甲的名字才会当众拆封。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谁是三鼎甲。
然后制敕房官将三鼎甲的姓名、籍贯,填写在黄榜上,补齐前三名的名字。
填写完毕,尚宝司官员奉印玺,在黄榜上加盖大印,黄榜正式生效。接着黄榜交给翰林院官员,翰林官再交给礼部。
至此,传胪大典前的所有准备才完成。
朱寅知道这些流程,所以他也不急,等着就是了。
三月十八,传胪大典!
三年一度的传胪大典,是国家重要典礼,在京文武官员、新科进士、外藩使节都要参加。
一大早,钟鼓司就敲响了午门五凤楼的朝钟朝鼓,肃穆宏大的钟鼓声,响彻整个京城。
“咚咚一铛铛”
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