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无题(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类似的话马皇后已经说过好几次,所以朱元璋并不觉得意外。  

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话。  

刘伯温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说大是因为他确实献上了很多有用的计策。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一决定着天下归属的大战,多赖其谋划。  

说小,是因为他只有这方面的成绩能拿得出手。  

谋士说穿了就是幕僚,平日里给主公提供一些建议,主公有什么疑问了他们帮忙解答一下。  

真正拿主意的不是他们,执行的也不是他们。  

但一条计策从理论到落实,中间隔着天和地。  

打个比方,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绝地翻盘,奠定了灭秦的基础。  

然而这个计策除了项羽,换个人大概率是干不成的。  

就算来个穿越者,告诉项羽可以破釜沉舟,他的功劳也没办法和项羽比。  

谋士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只提供理论计策,真正的功劳其实是决策者和执行者的。  

但相应的,谋士承担的风险也小。  

就算计策有问题,那也是决策者和执行者承担,很少会牵连到他们。  

所以谋士看起来功劳很大,实则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是顶尖谋士,比如张良这样的,另当别论。  

前世有句话叫,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张良的作用还在参谋长之上。  

然而刘伯温并不是大明的参谋长。  

大明能立国,中间有无数人献计献策。  

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比较知名的几个。  

比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总方针的朱升。  

这个前世初高中史书上就有。  

比如献《武事一纲三目策》的四梅先生叶兑。  

很多人对叶兑不熟悉,其实这也是个能人。  

他所献的策略里,一纲是:以应天为根基,坚决不能向元朝投降。  

“三目”则是行动的步骤:  

1、先取张士诚,消除东边的威胁;  

2、再取浙东方国珍,巩固东南沿海;  

3、最后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统治。  

他甚至还写出了大致的克敌战术。  

比如打张士诚要先夺取平江,打苏州城不能强攻,最好采用围困之法。  

一开始朱元璋不信邪,派人强攻苏州城,结果损失惨重还没打下来。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之法,将苏州城内的粮食耗光才拿下的。  

回顾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步骤,整体上和叶兑的策略大致相仿。  

说一声诸葛在世,是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叶兑的策略里唯独没有任何关于陈友谅的信息。  

这一点看似很奇怪,但从他的总体思想,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认为“华运中兴,胡运既终”。  

从这个思想不难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华子’,对蒙元没有任何好感。  

他所献的计策之所以没有陈友谅的信息,大概率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啥你说张士诚和方国珍不是汉人吗?  

问题是,张士诚早早就归顺了元朝,当了大元太尉,后来自封大元吴王。  

他不只是嘴上投降,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元朝。  

为元大都输送了将近十年的粮草。  

还和元朝勾结消灭了韩宋政权,杀害了刘福通等红巾军元老。  

方国珍也同样归顺了元朝,给元朝运输粮草。  

在叶兑的心目中,他们全都是汉奸,灭了他们是理所应当的。  

但陈友谅不同,他也是抗元急先锋,比朱元璋更具有一统天下的气象。  

所以合理推测,他不写如何打陈友谅,是不想参与汉人内斗。  

你们两个各凭本事,谁打赢了谁坐天下。  

甚至不排除,同样的策略,他给陈友谅也上了一份。  

给陈友谅的那一份,也很可能没有关于朱元璋的信息。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具体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直到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才算是迎来了高光时刻。  

叶兑的策略里,没有关于陈友谅的信息,这个空白被刘伯温给补上了。  

靠着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打赢了这关键一战。  

这三个人的计策联系在一起,恰恰是朱元璋从争霸到坐天下的全过程。  

朱升的计策为他争取了发育时间,并夯实了根基。  

刘伯温的计策,帮他击败了最大的对手。  

叶兑的计策,为他规划了一统天下的步骤。  

如果这些计策全部都出自一人之手,那绝对是一加一加一大于十。  

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大明的张良,封个国公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这个功劳分摊在三个人身上,反倒不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封侯了。  

先说朱升,唯一的高光就是九字方针,之后就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官吏罢了。  

且因为年迈,在大明建立后就辞官还乡了。  

四梅先生叶兑,可以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他都没有出仕,只是隔空给朱元璋上了一策,之后就消失了。  

只有刘伯温,一直在朱元璋的队伍里发光发热。  

除了鄱阳湖之战,他还多次献计献策。  

并且大明的行政体系建设,他也有参与。  

零零碎碎的功劳加起来也不小。  

所以他的功劳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封伯爵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封个侯爵也配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