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一步到位(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的名字颇有那么点儿“如雷灌耳”的意味。
先找到老窑头遗址,填补“山西无完整性、系统性工艺遗迹型陶瓷遗址”的历史空白。又找到了北午芹遗址,将山西的制瓷历史从金代推进到了唐代。
特别是焦炭遗址,可谓在山西史学界引起了地震一般的轰动。
然后还没一个月,他又勘探出一座能排进省内前三的新石器石器遗址?
而不管是哪一处,都能称得上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何况还是三处?
再算算时间,从前到后不过三个月左右。
说他一个人顶得上一个省的文物系统,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用三个月的时间,给整个省的考古部门找到了可能十年都干不完的活,这话一点儿都不过份。
所以,他们对林思成不是一般的好奇。
闻名不如见面,哪怕有心里准备,但见到真人的时候,一群人依旧惊了一下:这么年轻?
嘴上连胡子都没有几根,摆明就是个学生。
暗暗转念,双方走到一块,任新波居中介绍。
年轻归年轻,但该有的尊重一点都不少,不管是处长还是主任,握手都是双手,称呼“老师”。
好一阵寒喧,一群人上了台地。
离他们最近的,就是林思成最先发现的那处陶窑。
圆形的那个圈就是窑室,窟窿为火膛,中间分岔的两个洞则为环型火道。
不深,大致地表以下一米左右。面积也不大,不到四个平方。
来的时候带了相机,张主任围着栏绳,“咔咔咔”的一顿拍。
史处长一脸唏嘘:“林老师,地面没有任何遗迹留存,你当时是怎么发现的?”
林思成仰着头回忆了一下:怎么发现的?
总不能说,怪他手闲?
当时,田杰领着人找古涧河(遮马峪)的古河道,林思成闲不住,就拿根探钎四周乱转。
戳着戳着,一钎子带出来一截一指长的石灰。
林思成以为运气爆棚,戳到了窑址,当即让队员刮面(一层一层的刮土,寻找遗迹层和文化层)。
十多个人用时半天,在地表一米左右,刮出来了一处面积一平方左右,高度仅剩十公分的陶窑窑室。
也就是那个环型的圈。
第二天又刮了半天,发掘出了火塘和火道。
但面积太小,加起来才三平方左右,文物基本等于没有,只是挖出了几块黑陶片。林思成也就没在意,让淡武往市文物局汇报了一下。
市里一听,才三个多平方,而且没什么文物,就没重视,就让他们看着处理。
谈武的意见是埋了算逑,但林思成想着怎么也算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而且还是陶窑。如果在附近发现宋金时期的瓷窑,就可以相互印证,将遗址的起源追溯到史前时期。
当时他还开玩笑:能发现第一座,说不定就能发现第二座。更说不定像北午芹一样,又弄出个重大发现。
只是开玩笑,田杰继续带人找古河道,他又拿根钎子在附近乱戳,结果第三天,在陶窑往东三十米左右,戳出了一枚陶雕蚕茧。
这玩意有多少见?
迄今为止,这是全国发现的第一枚。
林思成之前没见过,但他至少知道这东西有什么作用:祭祀。
说明这地方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养蚕,织丝,并且形成了原始宗教性质的信仰崇拜。
进一步推测,至少在四千年以前,晋南地区就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养蚕和织丝技术。如果往上溯源,说不好就能将晋南地区的农桑文明追溯到五千年以前。
这不算重大发现,什么才算重大发现?
好了,一语成谶!
林思成直觉不对,把高章义那一队调了过来,扩大勘察范围。
用时两天,不但又找到了三处陶窑遗址,还找到了两处房址遗址。
遗址面积小的可怜:加陶窑、加房址,满共两千个平方出头,将将三亩过一点。
遗迹也不多,小型陶窑共四座,最大的八平米,最小的两个多平方。房址只有五座,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五家,五院。都不大,最大的七十多平方,最小的不到五十平方。
所以发掘的极快,两队三十号人,又招了三十多个村民,前后两周,就发掘出了整个遗址的表层文化层。
但其中的两座保存的极为完好:半地穴、墙体、门道、火塘、柱洞、居住面…等于门、窗、柱、顶、炉、坑,乃至卧室和厨房一应俱全。
再加屋外的灰坑,等于连储藏室和厕所都有。
这么完整,保存这么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山西有没有?
1990年发掘的翼城枣园遗址,所谓的“新石器时期枣园文化”,就是以其命名。
所以,这是全山西的第二座,但枣园遗址没发现陶窑,更没发现蚕蛹。
这下好了,哪还顾得上找什么宋窑?
暗暗转念,林思成叹了一口气:“运气!”
史处长怔了一下,任新波无声的笑了笑。
怎么可能是运气?
如果是三个月前刚来的时候,林思成这么说,肯定有人信。
但他第一次,一钎子就扎到了老窑头遗址的木灰池。第二次。只是到山上转了一圈,就圈出了北午芹唐窑的具体布局,且丝毫不差。
谁还敢说他靠的是运气?
只当林思成是谦虚,史处长又眯着眼睛看了看:“林老师,这应该是迭压
先找到老窑头遗址,填补“山西无完整性、系统性工艺遗迹型陶瓷遗址”的历史空白。又找到了北午芹遗址,将山西的制瓷历史从金代推进到了唐代。
特别是焦炭遗址,可谓在山西史学界引起了地震一般的轰动。
然后还没一个月,他又勘探出一座能排进省内前三的新石器石器遗址?
而不管是哪一处,都能称得上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何况还是三处?
再算算时间,从前到后不过三个月左右。
说他一个人顶得上一个省的文物系统,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用三个月的时间,给整个省的考古部门找到了可能十年都干不完的活,这话一点儿都不过份。
所以,他们对林思成不是一般的好奇。
闻名不如见面,哪怕有心里准备,但见到真人的时候,一群人依旧惊了一下:这么年轻?
嘴上连胡子都没有几根,摆明就是个学生。
暗暗转念,双方走到一块,任新波居中介绍。
年轻归年轻,但该有的尊重一点都不少,不管是处长还是主任,握手都是双手,称呼“老师”。
好一阵寒喧,一群人上了台地。
离他们最近的,就是林思成最先发现的那处陶窑。
圆形的那个圈就是窑室,窟窿为火膛,中间分岔的两个洞则为环型火道。
不深,大致地表以下一米左右。面积也不大,不到四个平方。
来的时候带了相机,张主任围着栏绳,“咔咔咔”的一顿拍。
史处长一脸唏嘘:“林老师,地面没有任何遗迹留存,你当时是怎么发现的?”
林思成仰着头回忆了一下:怎么发现的?
总不能说,怪他手闲?
当时,田杰领着人找古涧河(遮马峪)的古河道,林思成闲不住,就拿根探钎四周乱转。
戳着戳着,一钎子带出来一截一指长的石灰。
林思成以为运气爆棚,戳到了窑址,当即让队员刮面(一层一层的刮土,寻找遗迹层和文化层)。
十多个人用时半天,在地表一米左右,刮出来了一处面积一平方左右,高度仅剩十公分的陶窑窑室。
也就是那个环型的圈。
第二天又刮了半天,发掘出了火塘和火道。
但面积太小,加起来才三平方左右,文物基本等于没有,只是挖出了几块黑陶片。林思成也就没在意,让淡武往市文物局汇报了一下。
市里一听,才三个多平方,而且没什么文物,就没重视,就让他们看着处理。
谈武的意见是埋了算逑,但林思成想着怎么也算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而且还是陶窑。如果在附近发现宋金时期的瓷窑,就可以相互印证,将遗址的起源追溯到史前时期。
当时他还开玩笑:能发现第一座,说不定就能发现第二座。更说不定像北午芹一样,又弄出个重大发现。
只是开玩笑,田杰继续带人找古河道,他又拿根钎子在附近乱戳,结果第三天,在陶窑往东三十米左右,戳出了一枚陶雕蚕茧。
这玩意有多少见?
迄今为止,这是全国发现的第一枚。
林思成之前没见过,但他至少知道这东西有什么作用:祭祀。
说明这地方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养蚕,织丝,并且形成了原始宗教性质的信仰崇拜。
进一步推测,至少在四千年以前,晋南地区就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养蚕和织丝技术。如果往上溯源,说不好就能将晋南地区的农桑文明追溯到五千年以前。
这不算重大发现,什么才算重大发现?
好了,一语成谶!
林思成直觉不对,把高章义那一队调了过来,扩大勘察范围。
用时两天,不但又找到了三处陶窑遗址,还找到了两处房址遗址。
遗址面积小的可怜:加陶窑、加房址,满共两千个平方出头,将将三亩过一点。
遗迹也不多,小型陶窑共四座,最大的八平米,最小的两个多平方。房址只有五座,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五家,五院。都不大,最大的七十多平方,最小的不到五十平方。
所以发掘的极快,两队三十号人,又招了三十多个村民,前后两周,就发掘出了整个遗址的表层文化层。
但其中的两座保存的极为完好:半地穴、墙体、门道、火塘、柱洞、居住面…等于门、窗、柱、顶、炉、坑,乃至卧室和厨房一应俱全。
再加屋外的灰坑,等于连储藏室和厕所都有。
这么完整,保存这么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山西有没有?
1990年发掘的翼城枣园遗址,所谓的“新石器时期枣园文化”,就是以其命名。
所以,这是全山西的第二座,但枣园遗址没发现陶窑,更没发现蚕蛹。
这下好了,哪还顾得上找什么宋窑?
暗暗转念,林思成叹了一口气:“运气!”
史处长怔了一下,任新波无声的笑了笑。
怎么可能是运气?
如果是三个月前刚来的时候,林思成这么说,肯定有人信。
但他第一次,一钎子就扎到了老窑头遗址的木灰池。第二次。只是到山上转了一圈,就圈出了北午芹唐窑的具体布局,且丝毫不差。
谁还敢说他靠的是运气?
只当林思成是谦虚,史处长又眯着眼睛看了看:“林老师,这应该是迭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