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领导能乐疯(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未然。  

这两位虽然不是专业的收藏家,但在生意场上混了半辈子,一听要签合同,就知道他们拿来的这些东西很值钱。  

再要拿一二十万的打发,就是把人当傻子哄,今天这生意就地黄了也说不定,还不如一次性给到位。  

所以,这一堆破烂得多有用,让林思成宁愿多花五六十万,只为了买份合同?  

虽然心里犯疑,但八十万,怎么都不至于吃亏。两位老板眉开眼笑,合同就地一签,赵大带着两位老板去转账。  

等人一走,庄子敬看了看桌子上的瓷器,一脸狐疑:“林老师,不会赔本吧?”  

怎么可能赔?  

林思成握住庄子敬的手:“庄总,我不瞒你,这里面有好几件都是宋瓷。虽然是小民窑,但每件二三十万还是有的,所以要感谢庄总,更要感谢老庄总…  

他稍一顿,又笑了笑:“可能还要麻烦你几天!”  

庄子敬不住的点头:林思成是什么性格,方静闲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敬他一尺,他回你一丈。  

所谓投桃报李,现在帮林思成的越多,以后的回报越大…  

“林老师你放心,这样的永济肯定还有!接下来我哪也不去,就留永济帮你联系…”  

“不是永济,是河津!”  

林思成一脸郑重,“这些瓷器全是用固镇的瓷土烧的,既便窑址在乡宁县西坡镇,但建国前西坡一直属河津县。所以,河津肯定比这儿更多…”  

“另外我推断,河津也应该有窑址,我准备找一下。所以,还要请庄总代为联络一下,和市文化局,乃至市政府谈一谈,尽可能的提供一下便利…”  

去哪儿都一样,只要能帮到林思成就行,庄子敬满口答应。  

王齐志和赵修能却一脸狐疑:啥,又要找窑址?  

前天还说不找了呢?  

送走了两兄妹,两人正要问,林思成拿起那只细白瓷碗:“老师,赵师兄,这是新工艺!”  

对啊,新工艺。  

林思成之前就说过,但之前收罗的那些瓷片不是太明显,赵修能和王齐志只能凭想像。  

现在有了这只碗,两人感受更为直观:不是新工艺,烧不出这种极淡的白青釉。  

关键是极薄。以宋代的制瓷水平,五大名窑中都极少见。  

但还是那句话:再是新工艺,就算有窑址存在,但全压在瓷土矿和紫砂器厂底下,你怎么找,找到了又怎么挖?  

看两人一头雾水,林思成一拍额头:“怪我没说清楚…老师,赵师兄,这是北宋时的卵白玉,我直说吧:十有八九,窑址就在河津!”  

两人齐齐的一怔,王齐志还在回忆,卵白玉是什么瓷器,赵修能眼珠一突。  

何为卵白玉?  

特指两宋时期,薄如蛋壳,见光透影,莹白如玉,微微泛青的白瓷。  

是哪个窑研究出来的已不可考,五大名窑都有过烧制。但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极少。  

之后南宋亡国,技艺就失传了。  

然后到了明初,由工部虞衡清吏司(主工业研究)和御器厂联合复原。历史上有名的永乐甜白釉半脱胎器,宣德、成化蛋壳杯,以及鸡缸杯的制胚烧胎技术,全由此而来。  

然后到了万历初,景德镇制瓷大师昊十九精益求精,更上一层,研究出更为精巧、瓷壁更薄的卵幕杯。  

有多薄?  

将将半毫米,照着光,就如鸡蛋壳内的那层卵衣内膜。  

这个存世量更少,连两岸故宫都没有。  

但这儿,突然就冒出来了一只宋代的卵白玉碗?  

怪不得,林思成想都没想,就付了八十万?  

赵修能拿起那只碗,翻来覆去,覆去翻来,眼睛里冒着光:“这东西如果上拍,哪怕找不出出处,估计也能拍个二三百万。”  

“值多少钱只是其次,而是工艺!”王齐志一脸震憾,“意思就是,卵白玉的技术源头,很可能就在河津?”  

真要在这儿,陶瓷界能炸翻天。  

林思成猛摇头:“据推断,卵白玉工艺应该源自于周代柴窑和北宋汴京官窑,但都没有实物出土。  

所以严格来说,光是这只碗,就绝对称得上新发现,新工艺,而且有很大的可能,领先同时期的两个邻居。”  

新发现,新工艺,且领先同时期的定窑和磁州窑…有了这个,还要什么澄泥砚?  

到时候,山西的领导估计能乐疯。  

赵修能和王齐志精神一振:“你说窑址在河津…这是怎么判断的?”  

“这些天,咱们收集到的样本不少,很明显,宋代时西坡古窑的技术没这么高,这样的卵白玉,应该烧不出来…老师,赵师兄,你们再看这一件…”  

林思成指了指那樽刻花三彩枕残器:“这件是陶胎,如果是在西坡烧的,就该用更适合于烧陶的西坡陶土。但这一樽,却依旧用的是固镇瓷土,所以我断定,窑址就在固镇一带…”  

王齐志和赵修能对视一眼:好像有点儿道理。  

但所谓孤证不立,如果这是个例呢?  

不过两人没吱声,更没追问。  

林思成也知道,有点儿牵强,但一时半会儿,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能站得住的脚的理由。  

总不能告诉这两位:他脑子突然开了窍?  

如果之前让林思成回忆,他的印象确实很模糊,甚至在故宫什么地方见到过瓷枕都想不起来。  

但见到桌上这一樽之后,记忆就如打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