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诗文瓷枕(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天光明媚,暖风习习,松枝微微拂动。  

四樽铁牛屹立在广场上,通体黝亮,熠熠生辉。  

四人四牛都铸于大唐开元年间,原是用于稳固联通秦(陕西)晋(山西)的蒲津浮桥的铁桩,距今为止,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每樽铁牛重达一千一百一十吨,就以唐代的科技水平,能铸出来,能立在岸边,是不是奇迹?  

这一千多年,在岸上淋了六百年,又在水里泡了六百年,但到现在,四人四牛依旧栩栩如生,这是不是奇迹?  

都说国宝国宝,林思成觉得,这几樽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可惜,到后面不知道哪个专家出的主意,说雨淋的久了,雨水中的酸性物体会腐蚀铁牛。地方政府信以为真,加急盖了四座棚子。  

结果,风吹雨淋一千多年没生锈的铁牛,生锈了?  

所以,有的时候,专家的话也不能全听。  

王齐志提前联系了市里,听说他们要找蒲州瓷,领导很是重视,专门派了一个接待小组。  

男女四位,两位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位史志办的副主任,并一位市博物馆的馆长。  

后两位都很专业,娓娓道来:  

“蒲州(古代运城,治今永济)烧瓷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元代《元一统制》、明代《永乐大典》、《格古要论》、清代《陶说》中都有记载…”  

“清《饮流斋说瓷》载: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民国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也称:珐花器萌于元,最早在山西蒲州烧造…”  

“出土的文物也不少,除了本省外,广东、海南一带屡有发现,两省博物馆均有珍藏…说明宋、元时期,珐华器就已普及全国,且已对外出口,”  

林思成不置可否:普及全国不至于,不过南宋时,珐华器确实有出口,但并非产自山西,而是景德镇。  

想也知道,那会的山西属大元,怎么可能运到两广去?  

当然,当时景德镇仿的确实是山西的工艺,馆长也没说错:全山西,数蒲州珐华器最为精致。  

可惜,一直没找到窑址,史料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想推导工艺也无从推起。  

直到2016年现海一号沉船全面发掘,有了足够的样本,复原工作才有序展开。  

但最后被高平县拔了头筹,阳泉县紧随其后,两县的珐华器技艺都列入省级非遗。  

有没有申请到国家级非遗不知道,但能和“澄泥砚”、“推光器”齐名,被称为山西三宝,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林思成记得,从2020年开始,这两个县年年都带珐华器参加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订单签到手软。  

反倒是计划最早,投入最大的永济什么都没捞着。究其原因,还是方向错了:只顾着找窑口,却忽略了技术研究,最后被人抢了先。  

暗暗感慨,又听馆长和和史志办主任讲了一会,林思成指了指河岸边的堤坝:  

“两位老师,当年修堤,是不是在这里发现的金朝的墓?”  

“对,大小五座,挖出来几箱大定通宝(完颜雍,金代第五位皇帝)和元丰通宝(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瓷器更多,听说都是宋瓷…可惜,当年没什么保护的意识,等报到县里,东西早被民工抢完了…”  

老厂长说过,为了抢铜钱和银锭,瓷器摔的摔,踩的踩。最后又被没抢到铜钱的人一顿抢,最后只剩一堆碎瓷片。  

请人看了后,没什么价值,最后一推了事。  

“那民间收藏的多不多?”  

“多不多不知道,肯定有,前两年我还见过。”  

馆长指了指不远处,“头两年发洪水,老县衙塌了半边墙,也冲出来过一些…我带人来看过,没发现完整器,但瓷片不少。”  

“也是宋瓷?”  

“没有深度研究过,暂时还不清楚!看工艺,像是磁州窑…”  

老厂长送他的那两块瓷片,不就是磁州窑的工艺?  

林思成怔了一下,顺着馆长手指的方向。  

不远,就在铁牛往东一点,  

城门大开,城头上长满荒草。  

“馆长,瓷片还在不在?”  

“瓷片一般没人捡,应该在!”  

在就好。  

林思成点点头:“冯馆长,那咱们过去看看?”  

“好!”  

一群人上了车,差不多一公里,转瞬就到。  

石墙斑驳,墙根下泛着白碱,就如生了牛皮癣。  

怕塌了砸到人,门洞用钢屋架撑着。荒草没过了脚碗,石板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干涸后的泥浆。  

馆长带路,进了门洞。里面基本已没几座完好的建筑,只零零星星的立着几道石墙。  

回忆了一下,馆长带着往北走,差不多走了两三百米,林思成突的一停。  

几片碎瓷渣,散落地荒草丛里,釉面光洁,胎质细腻。和他从胖子老板手里买到的那几块别无二致。  

捡了起来,继续往前走,但没走几步,林思成又蹲了下去。  

三四块瓷片,像是盆或坛的下半部分。胎色稍深,釉面稍暗,但白地黑花的纹饰格外显眼。  

林思成捡了起来,眼睛微微一眯。  

不怪馆长认定,这就是磁州瓷。因为这几片,仿的就是磁州瓷的白地剔黑花。  

一模一样的装饰技法,一模一样的烧成工艺。  

唯一的区别在于瓷土不同,导致胎质不同,继而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