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清妖 > 第4章 赵大人都感动了

第4章 赵大人都感动了(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让百姓叫好,做点百姓看得见的小事即可。  

就是一些简单的形式。  

越简单,越有效。  

无须宣传,只需让百姓看到就行。  

一个耳闻目睹,胜过千言万语。  

听粮道衙门的人说,道台大人打算下个月拿自己的俸禄组织民夫把附近一条有上百年历史的臭水沟整治一下。  

这条沟因为年久失修变成了一条臭气熏天的污水沟,夏天蚊蝇滋生,疾病蔓延,居民常年生活在污水中生病的人不少。  

由于沟两岸没有护栏,每年都有大量儿童掉进沟中溺亡的惨剧。  

若能整治重修,无疑是一桩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消息一出,莫说集贤街的居民轰动,连带着整个江宁城都轰动了,当日就冲上江宁热搜榜第一,城中话题讨论度相当高。  

一些居民还特地跑到粮道衙门打听这事是真是假,粮道衙门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回答是真的。  

真是真的!  

因为这是赵安实际调研后作出的决定。  

要有好名声,光带人扫大街不行,还要干两桩实实在在替百姓造福的大事。  

也就是门面工程。  

没办法,赵安虽是主管漕粮的粮食厅长,但这个职务有个缺陷,就是不属于地方主官,所以无法干涉地方事务,管辖的只是和漕粮有关的业务机构,这就使他不能到百姓家走一走、看一看,从而制造更大的好官效应,更无法通过审案断案给自己塑造一个青天形象。  

大白话,由于职务的限制,导致赵安很多奥斯卡级别的演技无法发挥。  

既然没法偷鸡取巧,那就来点真家伙。  

把粮道衙门附近这条长达二三里的臭水沟整治一下,两岸弄个绿化带,整体花费不大,但效果却大。  

本质上跟让老丁弄水利工程一样,都是通过工程塑造能干、清廉、为民的好官形象。  

工程资金赵安自筹,不管筹多少俸禄肯定要是捐出来的。  

不仅他这个道台大人要主动捐,下面属吏也要捐。  

整个安徽粮食系统的官吏都要捐。  

不捐,就两停。  

停工作、停工资。  

赵安算了下,光一个粮食系统工作人员捐款就能解决一大半的工程款。  

别看他这粮道衙门工作人员才几十个,下面府州外派机构以及下设粮库、管理对象加一块,好几千人呢。  

一人捐五两,都有几万两可用。  

消息被证实后,好家伙,居民们纷纷赶往粮道衙门想近距离看看要为百姓做这么大好事的赵大人长啥样。  

可惜,赵大人实在是忙,没办法出来和百姓零距离接触,互动什么的,却是发话给门房不得阻止百姓围观衙门,甚至还贴出一张告示。  

这张告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是啥告示?  

是说为了保障衙门附近的交通顺畅,外来车辆可临时停放粮道衙门内部的操场。百姓若有三急,可以使用衙门内部的公共茅厕。  

这告示一出,莫说百姓惊诧,就连江宁各大衙门也是集体惊呼不可思议。  

哪朝哪代它也没百姓随便进出衙门的道理啊!  

你个安徽粮道这么搞,叫我们这些“友商”怎么办?  

第一个发牢骚的就是江宁附廓上元知县孔庆光,孔知县是圣人之后,现任衍圣公孔宪培是他的亲叔叔。  

也因了这层关系,孔庆光才得以在江宁城做知县。  

虽说附廓知县头上的婆婆太多,但架不住这附廓县油水大啊。  

安徽的粮道干什么跟你上元知县八竿子打不着,孔知县为何跑到府里叫苦,原因是上元县衙就在离粮道衙门不远的升平桥。  

粮道衙门要修的那条臭水沟就归上元县管。  

“大人,他安徽的官管起我江宁的事,算什么?是显得他姓赵的能干,还是说卑职这个知县不称职?卑职看他赵有禄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一肚子牢骚的孔知县又说赵有禄带口棺材上任,领人扫大街这些都是做样子给百姓看的,目的就是哄得百姓夸他是个好官,骗个好名声。  

实际真能是个好官?  

百姓不知道,官场哪个不知道他赵有禄是靠议罪银飞黄腾达的。  

议罪银什么玩意,谁不知道?  

指着这种投机取巧的小人真替百姓做事,还不如指着他圣人之后少收俩钱呢。  

现任江宁知府李尧栋是乾隆二十八年的进士,入仕之后就在江宁当知县,除中途调往镇江当了三年知府,其余时间均在江宁任职,可谓是地道的“江宁通”。  

只同孔知县态度不同,李知府竟然表示上元县那条臭水沟早就应该修了,你上元县不修,人粮道衙门替你修,你这知县怎么得了便宜还卖乖的。  

孔知县当即表示委屈:“大人,不是卑职不肯修,实是县里拿不出这钱。再说,这也不是修不修的事,而是他赵有禄分明借此事搏取名声,显得江宁城就他这个安徽粮道在替百姓做事.恕卑职直言,他赵有禄是好官、是清官,那咱们是什么?”  

翻译过来就是你赵有禄分明就是想踩着我们肩膀往上爬!  

知府大人立即意识到问题所在,赵有禄真把那臭水沟修了,也真如其上任所言与贪腐不共戴天,那用不了多久其名声就会传遍大江南北。  

到时皇上一听赵有禄如此能干,肯定会大力提拔。  

反过来,皇上又怎么看他们这帮江宁官员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