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大宋文豪 > 第250章 绝世好剑

第250章 绝世好剑(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随着陆北顾的一鸣惊人,此时刘几能清晰地感觉到,堂内原本那些激赏他文采的目光,此刻已悄然转向。  

刘几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却并没有说出来。  

胡瑗没有看杨安国,也没有看失魂落魄的爱徒刘几,目光越过众人,最终落在了神色平静的欧阳修身上。  

那目光复杂,带着一丝洞悉后的沉重。  

欧阳修倡古文体,反太学体,他胡瑗守太学,则必护此文风。  

这陆北顾,其文风虽非刻意模仿古文,但其雄浑质朴,直指核心,摒弃浮华,恰恰是欧阳修所推崇的“载道之文”的典范。  

他原以为今日借势压服国子监,可为太学体正名,未料竟是欧阳修借了陆北顾之手,以一篇煌煌大论,给了太学体最沉重的一击!  

胡瑗心中长叹一声,大势已去。  

他站起身,没有再看任何人,只对主裁老儒微微颔首,声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  

“既已判明,太学认负。”  

说罢,便要带着太学众人离去。  

胡瑗那衰老的背影在深秋的光线里,竟显出几分萧索。  

几名太学子弟面面相觑,最终也只能在一片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搀扶起失魂落魄的刘几,垂头丧气地跟随胡瑗离开。  

来时气势汹汹,去时一片沉寂。  

杨安国对着堂内众人说道:“诸位皆已亲见,国子监虽处微时,然薪火未绝!陆生此文,煌煌如日,足证我泱泱大国子监,岂曰无人?”  

等到其他人都离去后,他猛地转向陆北顾、程颢、程颐三人,脸上的皱纹都因笑容而舒展,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而三人亦是都放松了下来。  

这场比试,他们赢了。  

国子监积累百年的典籍库藏,那些挂着名却深居简出的大儒们,那通往进士之路的宝贵资源,此刻已如囊中之物。  

这时杨安国甚至激动地想去拍拍陆北顾的肩膀,又觉失仪,手停在半空。  

“陆生,国子监藏书楼,今后便是你的书斋!老夫承诺之事,必当一一践诺,绝不食言!”  

“二位程兄亦表现出彩,学生侥幸,不敢居功。”  

陆北顾连忙提醒了一句,他可不想说好的团体奖励最后变成他一个人的,这样的话,以后谁还跟他交往?  

“当然!当然!”  

杨安国立刻反应过来,自己方才只顾着激动,差点忽略了程氏兄弟的感受,连忙打了个哈哈,补充道:“老夫的意思是,三位一体同心,才得此大胜!国子监对三位,皆是一视同仁,定当厚报!”  

这时他心中暗道,这陆北顾年纪轻轻,不仅才华横溢,处事竟也如此老练周全,实属难得。  

程颢闻言,脸上露出平和的笑意,拱手道:“杨学士言重了,此乃我等分内之事。”  

他性情宽厚,并不在意这些。  

而程颐,在听到陆北顾那句“不敢居功”时,反倒有些惭愧。  

因为他今天真的拖后腿了。  

他虽孤傲自持,却也明事理,陆北顾的时务策,把团队从失败的边缘拉了回来,而今日之史论,更是决胜关键。  

随后,陆北顾转向了此间真正重量级的人物,欧阳修。  

“此论乃有感于史,亦忧于今,愿以此愚见,就教于方家。”  

欧阳修捻着胡须,看着陆北顾,他的嘴角噙着一抹极淡的笑意。  

——这是一柄绝世好剑。  

这把剑锋芒已露,而它指向的,正是那积弊已深的太学文风,以及其背后盘根错节的选才积弊。  

陆北顾今天的这篇《仲达论》,对于欧阳修来讲,不仅仅是证明了学古文体的年轻人可以强于学太学体的年轻人,就文章本身的内容而言,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因为,陆北顾《仲达论》,其关于“九品中正制导致曹魏后期权臣必然出现”的内容直接给他即将推动的科举改革、文体革新,送上了一份无可辩驳的理论基石!  

太学体作为大宋选才制度的标准文体,已经十余年了,而这十余年间的四次科举里太学出身的进士,也出现了明显的抱团现象。  

再发展下去,谁能确定,不会导致朋党盛行,以至于司马懿那样的权臣再度出现?  

所以,欧阳修以古文体代替太学体,把这快要凝滞的上升通道给重新搅动成活水,这件事情才是极有必要的。  

而此文一出,必将震动士林,其蕴含的“选才贵公”、“制度制衡”之理,将随着无数士子的传抄诵读,深入人心,成为瓦解太学体正统地位最有力的武器!  

这才是欧阳修欣赏陆北顾的根本缘由。  

陆北顾真的帮助他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文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你既有此才识,有此担当,便当以此文为始,莫负胸中所学,莫负官家求贤若渴之心。”  

欧阳修并未如杨安国一般许诺什么,只是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  

“好好努力吧。”  

与此同时。  

回距离国子监不远处太学的马车上,胡瑗靠在车厢壁的软垫上,闭着眼,面容在昏暗中显得格外疲惫。  

他那只布满老人斑的手,无力地搭在膝盖上,随着马车的颠簸微微晃动。  

刘几坐在他对面,头颅低垂。  

没人说话,只有车轮碾过石板路的辘辘声,单调地敲打着耳膜。  

良久,胡瑗缓缓睁开了眼睛。  

那目光不再有往日在太学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