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大宋文豪 > 第57章 内情

第57章 内情(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眼见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几人便也不多聊了。  

韩三娘从荷包里取出钱来问道:“老丈,一共多少钱?”  

“紫苏饮子8文,散茶5文,两小碟茶点6文,共19文铜钱,不收铁钱。”  

结了账,韩氏兄妹说要去江边转转,便先离开了。  

漫步走到江边,看着平缓的安乐溪汇入长江,韩子瑜问道:“三妹觉得这陆北顾如何?”  

韩三娘扬起下颌,望着江面浮动的晚霞道:“那天河水我也看过,写的顶好,原以为该是个清冷性子,今日一见却是个肯蹲在茶铺吃豆糕的。”  

“不管怎么说,看着难得。”韩子瑜用左拳轻敲右掌心,“寻常寒门学子见着我们,不是畏缩如鹌鹑,就是谄媚似猢狲......这位倒好,听计云介绍的时候眼都不眨,明天沐佛节了还惦记着县试墨义,是有几分范希文遗风的。”3  

韩三娘微微点头:“日后便是成不了什么大才,这几年应该也是与大兄在州学有同窗之缘的,值得大兄略微结交一番。”  

韩子瑜忽然说道:“我今天才听说这次禅林雅会,先家那位混世魔王也来了。”1  

“他什么意思?非要跟大兄争个高低吗?”  

韩三娘柳眉微蹙,有些不解。  

“争个高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次禅林雅会,峨眉华藏寺那位雅僧拿出了一本北齐时刊印的洛阳伽蓝记作为彩头,先家为了给家里的老夫人祝寿,对这本书也有势在必得之意。”  

洛阳伽蓝记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书籍,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1  

如今其最初的东魏时期祖本已经找不到了,留存于世最早的版本,便是北齐时期不同年代刊印留下的寥寥数本。  

南北朝时期的书籍,其本身便已经相当珍贵,更何况这本书对于佛教信徒来讲还有特殊的意义,就更显得珍贵无比了。  

“之前怎么没得到消息?”  

“那自然是法王寺两边都不想得罪,拖到了最后一天才通知。”  

韩子瑜叹了口气:“所以听计云说他在合江县有个朋友问我要不要见,这才起了见一见结交一番的心思,若是平时,我大概就拒绝了。”  

“所以方才邀请陆北顾,也不算是大兄临时起意?”  

“当然。”韩子瑜道出了实情,“今年的禅林雅会跟往年不同,改成了五人为一队的规矩......我们消息得的晚,临时去泸州喊人肯定来不及了,合江县这边又不认识什么人,怎么都要先把人数凑够了。”  

“陆北顾小说写得确实很好,但写小说跟题诗作赋是两回事。”1  

韩三娘似是有些担忧:“禅林雅会考验的项目虽多,但大半都是寻常雅事换个玩法,算不上有多困难,唯有诗赋这些需要真才实学的才叫难为人。”  

“我何尝不知这道理?”  

韩子瑜无奈苦笑道:“也没指望一个县学学子能起到多大作用,只是凑够人数不拖后腿就好了......若是一点都不争,就让我被先家凭白压了一头,我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哪怕都是临时得到通知,先家也是占优势的。”  

韩三娘揉了揉眉心,也同样无奈:“我听人说,先家在合江县也有些生意,其中有位替先家效力的,他家里的长子,就是合江县学这届的第一。”  

“死马当活马医吧。”  

另一边,陆北顾和计云并不知晓这里面的内情,他俩一路溜达到了南街尽头。  

陆北顾低头问计云道:“你住哪?天快黑了能找到吗?”  

“喔,这边有处书店就是我家开的,我住那里。”  

计云指了指东北方,他个子矮,脑袋才到陆北顾肩膀,所以在茶桌上还能对话,出了门想要脸对脸就有点费劲了。2  

“明天若是想去禅林雅会,那便中午来书店寻我就行,或是能在街上遇到,也可一同前去。”  

“我建议最好还是参加一下。”计云说道,“听说禅林雅会只要参与,便可写名于经幡由寺中僧人为之诵经祈福,若是名次比较靠前,还有送护佑佛像、主持赐法名等彩头。”  

“这还分名次吗?”  

“当然。”  

“那怎么比试呢?”陆北顾也挺好奇。  

“具体我也不太清楚。”  

计云想了想说道:“好像都是些雅事,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会变化,同时会有竞争。”  

陆北顾点点头,本来不想去的,但既然计云等人如此邀请,不去似乎也不好。  

而且此时的大宋也有习俗,僧人为童子取法名有保平安的意义,若是能给家里两个孩子争取到护佑佛像或者获赐法名的机会,他也挺开心的。  

陆北顾摸了摸腰间陆语迟给他绣的香囊,定下了主意。  

计云临别前又催促道:“记得江左浮生剩余的稿子啊!还有,想买书的话,去书店报我名字,我跟掌柜的说了,给你打九折!”  

两人挥手作别。  

走在回县学的路上,陆北顾心里琢磨着,其实买铺子给嫂嫂弄个营生,只是顺带考虑的事情。  

真正对他重要的事情,是得赶紧在县试之前把一家人的迁籍给办了。  

家里就他一个丁口,而他跟长兄一家,属于是没有分家的状态,因此全家都在一个户贴上,要动就得一起动。  

而大宋有明确的迁籍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