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90章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

第290章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苏泽最后没有帮张纯选官,而是回到家中,开始起草奏疏。  

这一次他下笔十分的慎重。  

科举制度,是大明最根本的制度了,任何一点微小的改革,都会引起政坛的剧烈震动,关系所有读书人的未来。  

所以有关科举的改革,步子一定不能迈的太大。  

原时空清末的废除科举,一下子将读书人彻底得罪光了,最后加速了清廷的崩溃。  

清末改革是内忧外患下的不得不改,有时候只能用猛药,但是这方时空中,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工业革命还未见曙光,大明依然是整个世界最强大和先进的国家。  

所以苏泽可以操纵这艘巨轮,进行渐进的改革。  

苏泽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举人。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  

举人往下就是秀才,秀才在隆庆时代已经比较泛滥了,几乎没有多少特权,这些人虽然也清高自傲,但是如果长期考不上举人,基本上也会认命,去做一些其他的事业。  

举人向上就是进士了,进士再怎么都可以授官了。  

隆庆朝也没到晚明那样,进士授官都淤塞。  

举人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  

在地方上,举人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穷秀才,但是没有穷举人。  

举人已经是准官员,算是举人老爷了,如果甘心做个乡绅,就是靠着投效的土地都可以做个小地主了。  

一个县里也没有几个举人,举人如果窝在县城里,已经是县城婆罗门了。  

但是在官场上,举人又什么都不是。  

吏部这么多候缺的举人,世人都说在吏部门前挥一扁担打倒五个人,四个举人,剩下的一个就是进士。  

所以举人问题处理不好,在地方上容易出乱子,就是在京师也会造成巨大的舆论问题。  

苏泽想到的办法,就是前世的“三支一扶”。  

举人想要做官,但是更想要做发达地区的官员。  

九边、云贵、包括现在的澎湖海南这些地区,其实有大量的职位空缺,但是举人都是不愿意去的。  

那既然如此,就通过奖励,让举人愿意前往这些地方为官。  

苏泽写道:  

“凡主动请赴云贵、广西、九边、澎湖者,实任满三年即调内地优缺,免其苦候。”  

但是这样也只是和王崇古的政策一样,王崇古的政策效果不佳,那说明还要继续加码。  

举人不愿意去这些地区,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怕一去不回。  

所以苏泽认为,必须要约定“三年之期”。  

“三年考满,任职期间政绩中上者,优先调回他省选官任用。”  

当然,光是这样,吸引的举人也不会太多。  

“优先调回”本身就是比较含糊的说法,只不过比其他举人拥有优先权,但是富庶省份的好职位永远都是稀缺的。  

所以苏泽又加了一句:  

“凡出任此缺,请恩准考满后再参与恩科。”  

大明举人做官后,就自动放弃了参加贡试的资格。  

在不改变贡试的情况下,准许这些在偏远地区任职的举人,再获得一次参加贡试的资格,这等于给了他们一次学历晋升的希望。  

“已举人入仕的,也可以自请调往任职,同此恩例。”  

已经选了好地方做官的举人,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再获得贡试资格。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太大优惠,反正贡试也要考试,等于去这些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可以保留参加贡试的资格而已。  

当然,以上的方法都是治标的办法。  

等到了明末,九边的岗位已经被举人充塞,甚至很多举人想要给边关的总兵当幕僚都没机会。  

大明的官位如果还是这么多,这增长的举人数量,很快就能填满空缺的职位。  

所以还是要增加官员的数量,这就是中期疏导的办法。  

苏泽又写道:  

“命举人领垦澎湖,殖拓辽东,改土归流云贵。”  

“殖拓地新设县治,即委举人任知县等县官实职。”  

“再设海外学政使,授实官,秩同内地教谕,举人可应选。”  

“殖拓新地和海外之任,限期六年,非大功不得迁转。”  

这就是苏泽的第二步,将这些地区的官职拿出来,如果有举人愿意去,就可以破格授官。  

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人利用这个政策获得官身,也要明确说明必须要在这些地方干满两任,也就是六年,才能调回大明本土。  

最后就是长期的办法了,苏泽就没有继续写了。  

长期来说,就是推广吏科试,继续推动四民平等的想法,逐步取消举人乃至于整个士人阶级的封建特权。  

这些自然不能写在奏疏里。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也就有了更多体面的高级岗位,也就能分流走这些读书人,而不是全部挤入官场。  

而另一方面,海外分流也会形成一个对外的利益集团,将一部分官员的命运绑定在海外。  

这样一来,朝廷也不会随意放弃海外利益。  

苏泽最后写下了奏疏的标题——《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  

但是这一次,苏泽没有直接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而是准备先让张思维参详一下,再找高拱商议,然后在朝堂和报纸上吹吹风,试探下士林的看法。  

这样的改革,必然事关重大,所需要的威望点也是海量的。  

所以这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