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38章 前置任务?请增补阁臣疏

第238章 前置任务?请增补阁臣疏(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苏泽并非不想出手,奈何在说服高拱上就碰了壁。  

苏泽拜访高拱,想要探一探内阁口风。  

还是高拱的那间书房,但是这一次来,没有前几次的整洁。  

高拱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书,最显眼的是一个大部头文档。  

《大明民律》。  

苏泽这才想起来,这不是自己上书,请求朝廷编修的民法典吗?  

好像是交给刑部侍郎李一元编修的,这么快就修完了?  

自己请求民律,是去年六月份的事情,半年就完成初稿,这位李侍郎要么本身非常精通司法工作,要么自身领导能力出众。  

至于这部《大明民律》草案,为什么会出现高拱的案头,苏泽也很快想明白了。  

现在内阁只有四名阁臣,首辅李春芳长期告假。  

面对朝廷越来越繁重的政务,三位阁老也做了分工。  

高拱掌吏部,刑部的事务也由他先票拟。  

张居正掌户部,也要票拟工部的事务。  

赵贞吉则负责兵部礼部。  

这部《大明民律》,自然先送到了高拱的案头。  

高拱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看向苏泽问道:  

“工部的事情你也要掺和?”  

苏泽连忙说道:  

“师相,河务可是关系到百姓生计的重要事务啊。”  

高拱放下眼镜,指着如同小山一样的《大明民律》,对着苏泽说道:  

“如今工部是张阁老兼管,张阁老正忙着你上疏请办的《会计录》,桌案上的文书比我桌上都多。”  

苏泽苦恼的看着高拱,只听到高拱说道:  

“河务确实是要务,但是内阁实在是分身乏术了,不过。”  

苏泽连忙说道:“师相请赐教!”  

高拱说道:  

“要么你把李阁老拉回来内阁?”  

苏泽听到这里,连忙苦着脸说道:  

“师相是拿弟子开玩笑,弟子哪有这个本事?”  

苏泽可是知道,《西游记》快要连载结束了,李阁老忙着在家赶稿,要是耽误了《西游记》完结,怕是《乐府新报》的读书就能把报馆烧了。  

“要么你就想办法,请陛下增补阁臣。”  

“啊?此等朝廷大事,也轮不到弟子来上书吧?”  

高拱瞪了一眼试图装傻的苏泽,接着说道:  

“增补阁臣这样的大事,百官都有上书的权利。”  

“但是要让陛下同意,还需要有分量的人才行。”  

“而且这件事,也不适宜由阁老和九卿重臣们提出来。”  

这下子苏泽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增补阁臣的提议,如果是阁老们提出来,内阁其他阁老,就会觉得是要上奏的阁老要拉人入阁,改变内阁的政治平衡。  

特别是高拱执掌吏部,如果要增补阁臣,就要吏部拟定名单。  

这种瓜田李下的事情,更不适合由高拱提出来。  

而九卿重臣,都在增补阁臣的候补名单上。  

他们自然也不合适提出增补阁臣的动议。  

所以这件事就卡在这里了。  

在皇帝心中没分量的,上书请求增补阁臣,皇帝根本看都不看。  

在皇帝心中有分量的大臣,又因为这些原因不适合上书。  

但是高拱很快想到了,朝中还有苏泽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臣。  

苏泽从高拱府上出来,感觉自己好像某些罐头游戏里的主人公,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还要先完成一个前置任务。  

要修河,就要先请皇帝增补阁臣,让阁老们减负?  

那还能怎么办呢,苏泽只能回去起草奏疏去了。  

三月十二日,内阁。  

张居正已经统计完毕了《隆庆会计录》的上册。  

去年地方上各种田税经过折银计算,总共岁入是八百九十万两。  

这个数字已经是大明田税的巅峰了,这都是因为去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灾的缘故。  

而去年港口的市舶税、互市马税收了四百万两。  

要知道在以前,仅次于田税的就是盐课,也就是百万两的规模。  

除此之外,去年印花钱收了四十万两,内承运库经营的商铺,包括太子经营的商铺上缴了利润三十万两。  

去年大明的田税、市舶税、盐课,还有杂七杂八的钱,总计收入接近一千五百万两。  

当这个数字算出来的时候,就连张居正也震惊了!  

张居正控制户部已经很久了,在先帝朝的时候,倭寇动乱加上天灾人祸不断,有的时候朝廷岁入也就是七八百万两的规模。  

隆庆三年的财政收入差不多翻倍了!  

可是赚得多,花的也多。  

大小九卿衙门的开支,地方官府衙门的运营费用,这些账还没有出来。  

但是去年打了两场仗,备边银花费了五百万两。  

除此之外,维护漕运、建造港口码头,建设驿路驿站,这些户部和内帑都是出了钱的。  

去年还办了灵济宫大会和上元灯会,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隆庆三年的朝廷开支,也是大明建国以来的历年之最。  

收入多了,开支也大了。  

今年的春耕才开始,但是朝堂上下都不再看着田税了。  

大明疆域广阔,除非是出现全国性的极端灾害,或者倭寇入侵东南这样的重要事件,全年的田税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  

去年激增的新税,才是朝堂大佬们关注的重点。  

岁入的增长,也让各部衙门蠢蠢欲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