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63章 这就是实学

第163章 这就是实学(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  

王锡爵又说道:  

“这次武清伯世子进献的龙涎香足足有一斤重,这抵得上世宗二十年搜罗的一半了。”  

王锡爵又说道:  

“当年世宗皇帝曾经命户部官员去南海搜罗龙涎香,八两龙涎香就用去了白银八百两。”  

听到这个数字,众人纷纷咂舌,这么算五十金元也不多了。  

沈一贯又补充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小道消息,他说道:  

“从鲸鱼腹中得到龙涎香,也被视作是祥瑞,听说京师不少勋贵子弟都准备前往莱州捕鲸。”  

在场的众人都是文臣,听到祥瑞这个词都有些应激,罗万化首先说道:  

“登莱开港本来是好事,岂不是违逆了朝廷初衷?捕鲸取香岂不是伤了天和?等清明后我要上书,请陛下禁止登莱捕鲸。”  

众人纷纷点头,文臣是本能的厌恶“祥瑞”的。  

但是苏泽却说道:  

“我倒是觉得,在登莱捕鲸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子霖兄?”  

众人看向苏泽,没想到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最惊讶的还是王锡爵,他和苏泽交往不多,基本上都是听申时行讲述的苏泽事迹,他没想到苏泽竟然支持这样的事情,难道苏泽真的是谄媚皇帝的佞臣?  

苏泽却说道:  

“我听说武清伯世子不仅仅组织船队捕鲸,还在莱州建造了鲸油厂,用鲸油制皂。”  

听到这里,沈一贯等人微微改变了脸色。  

苏泽给太子献方制造棉籽皂这件事众人都知道,虽然因为苏泽在报纸上刊登过棉籽导致不育的科普文章,所以京师比较有钱的人家还是抵触使用棉籽皂,依然会使用皂角浣洗。  

但是普通百姓家里,却已经普及了棉籽皂。  

听说鲸油也能制皂,那捕鲸也算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苏泽接着说道:  

“除了鲸油制皂外,鲸脑中有一种油,点燃后十分的明亮,据说此油点亮之后宛如白昼一样,也可以夜间读书而不伤眼睛。”  

众人都是读书人,也都是爱书之人,听到这里已经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搞来一点鲸脑油试试。  

普通的油灯昏暗,读书写字久了双眼酸涩,也很伤眼睛。  

如果这鲸脑油真的和苏泽说的那样,点燃后宛如白昼,那岂不是白白多了晚上读书的时间?  

苏泽接着说道:  

“其实点灯读书还只是一个用处,以后还可以在莱州港口建造灯塔,点燃鲸脑油来指引船只归航。”  

还能这样?  

王锡爵只觉得苏泽的思维天马行空,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用法,难道这就是实学吗?  

自己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实学?  

苏泽其实也没想到,这位李国舅的偶然行为,竟然开启了大明的捕鲸业。  

捕鲸,这个后世听起来十分罪恶,又不环保又很残忍的行业,实际上在工业时代初期,是非常重要的行业。  

鲸鱼身上的油脂可以用来制造肥皂,一头鲸鱼体内的油脂很多,在近代养猪业出现前,鲸脂是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  

鲸油的作用除了照明之外,还是石油化工出现之前最重要的润滑剂来源。  

更高亮度的照明工具,实际上增加了人们可支配的时间,低廉高效的照明提高了识字率,也普及了市民文学。  

而且为了追逐鲸鱼,人们也会在航海上加大投入。  

苏泽也没想到,武清伯世子李文全竟然就这样成了捕鲸业的鼻祖?  

日后捕鲸船开拔前,是不是要给他烧几支香祈求平安?  

就在苏泽胡思乱想的时候,沈一贯又岔开了这个话题。  

“子霖兄,我叔父快要到京师了,他想要见见你。”  

“句章先生要来京师了?我一定要上门拜访!”  

沈明臣,越中十子之一,也是徐渭的好友,也曾经在胡宗宪幕府中效力抗倭。  

作为好友的长辈,苏泽自然要上门拜访。  

沈一贯高兴的说道:  

“诸位好友有空也要来我沈家坐坐。”  

众人连忙表示一定会去做客,沈一贯又说道:  

“说起来我叔父此次入京,还是多亏了子霖兄倡议的灵济宫大会。”  

“这次陛下邀请天下贤良文学入京,叔父因为在越中的诗名,也被地方官府征辟入京的。”  

众人这才想起来这些日子京师确实热闹不少,原来是为了灵济宫大会来的。  

王锡爵也说道:  

“礼部四方馆已经住了一半人了,听说礼宾司的人还找了赵阁老,要找地方安置这些贤良文学,好像连城内的几座敕封寺院都拿出来招待人了。”  

申时行说道:  

“城外寺院也住满了,那些没被邀请的文人进京,也都借宿在这些寺院中。”  

罗万化突然站起来,众人疑惑的看向他,只听到罗万化说道:  

“京师这么多读书人,我要赶紧回报馆,增加《乐府新报》的印刷量!”  

这下子连沈一贯都惊讶了,罗万化这状元郎怎么也开窍了?难道是近朱者赤?  

但是想到现在苏泽将报馆的日常工作都交给了罗万化,而罗万化的《帝鉴图说》好像也已经完成初稿,内阁的几位阁老都对他的书很满意,在校对一下就能刊印了。  

想到同年好友的进步,沈一贯又想到自己这段日子,好像真的没做什么实事,不由的焦虑起来。  

其实作为翰林官,沈一贯的进步已经很快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