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 > 第三百三十六章不如离去

第三百三十六章不如离去(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欧府中,欧阳夫人照顾完刘箐出来,就看到自家丈夫站在不远处的假山旁,冻得直跺脚。  

“你在这里做什么?”欧阳夫人见此,赶紧拿着一个暖手炉走了过去,将炉子塞进老刘怀里。  

“嘿嘿.”  

刘正风笑了两声,才问道:“箐箐怎么样了?”  

“还好,跟我那时候一样,有些嗜睡,再过一阵就不会了。”欧阳夫人笑了笑,拉着刘正风进了旁边的房间,将北风隔绝在外。  

刘正风心中暗自盘算,大概是明年九月份,他就能应一声“爷爷”了,仅是这念头便足以让他的心中溢满喜悦,嘴角不禁挂上了一抹痴痴的笑意。  

接着又露出担忧之情,整个就跟川剧变脸一般,一下一个色。  

欧阳夫人看着傻乐的丈夫,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后,询问道:“明日藏华就要迎灵珊入门了,你这个做父亲的,怎么看?”  

“好事儿啊!”  

刘正风喝了口茶,笑着说道:“藏华这孩子本就没什么亲人,现在多一个媳妇,也算是光大门楣了。”  

“你!.”  

欧阳夫人闻言,佯装嗔怒,指尖轻点刘正风的肩头,嗔怪道:“伱呀,心里就只惦记着宝贝徒弟,怎的就忘了宝贝女儿呢?”  

“箐箐?”刘正风一愣,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自家媳妇刚刚说得‘做父亲的’,是指做箐箐的父亲,他都理解错了。  

“是啊!”  

欧阳夫人叹了口气,说道:“现在箐箐有孕,才没心思去想这些事。”  

“夫人,这是好事。”  

刘正风握住了欧阳夫人的手,柔声安慰道:“我犹记得六年前你生芹儿的时候,产婆的话语至今仍令我心有余悸,她出来跟我说你没力气了,天知道我有多担忧。幸而苍天庇佑,你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终究是把芹儿生下来了。”  

“我一想到将来箐箐也要遭这种罪,这心里就难熬。”  

“但是你看宁师姐,这么大的年纪还能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自己养了一阵,就能从应天府到洛阳,又从洛阳到京城,步伐矫健,风采不减.”  

刘正风顿了顿,很是惊叹的说道:“这就能看出来,华山派的功夫的确有独到之处。”  

欧阳夫人听闻此言,神情中透露着几分怪异,总觉得自家丈夫这话有点奇怪,又不上来哪里不对纳妾无需大办,但该走的流程还是需要的。  

欧藏华书写了一份《立婚书》,一式两份,写明了双方的籍贯、年龄、来历、约定、成婚日期等信息,以此证明双方是清白出身,也是对岳灵珊的保障。  

迎亲那日,迎亲之日,晨光熹微中,宁中则亲自为女儿换上了嫁衣,并为她开脸,这也就寓意着女儿褪去青涩,要独自面对将来的生活。  

宁中则看着女儿如花似玉的面容,温和的说道:“灵珊,愿你今后丰衣足食、幸福美满。”  

“谢谢娘,我会的。”岳灵珊笑着点了点头,她期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宁中则点了点头,退到了一边。  

岳灵珊拜别父母之后,在喜乐悠扬下,由岳不群护送,缓缓将她引入花轿之中,轿帘轻垂,遮掩不住她眼中闪烁的幸福光芒。  

一行队伍浩浩荡荡,抬着嫁妆,走街串巷过城门,来到了欧府大门口。  

欧藏华身穿朝服,牵着岳灵珊的手,引着她走进祖屋,两人并肩而立,在肃穆的祖先牌位前虔诚跪拜,此为告知祖先,家中又有新成员。  

随后,岳灵珊在侍女们的陪伴下,步伐轻盈,缓缓步入后院客厅向刘箐敬茶,确立两人之间一主一辅的关系。  

这一步不需要欧藏华参与,他在前院招待这次纳妾所邀请的宾客。  

此处,刘箐已端坐堂上,仪态端庄而又不失温婉,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  

岳灵珊手捧香茗,缓缓上前,跪下后柔声道:“请夫人喝茶。”  

刘箐接过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才扶起岳灵珊,目光平和的说道:“岳二妹,今后当齐心协力,为欧府开枝散叶。”  

“是。”  

前院中,欧藏华邀请的人都是同窗,也可以说是趁着这个机会大家聚一聚。  

宴席上佳肴满桌、美酒盈樽、音乐悠扬,宾客们或坐或立,彼此间交谈甚欢,可谓热闹非凡。  

菜过五味,宴席间的气氛愈发融洽。  

然而就在此时,翰林院编修·邹守益轻轻放下手中酒杯,看向欧藏华缓缓开口:“璟玉,我已向朝廷告假,过几天便返归故里。”  

欧藏华闻言,动作不由自主地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关切的问道:“可是家中遭遇了变故,急需你回去处理?需要我帮忙吗?”  

邹守益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苦笑,神情中透露着几分难以言喻的郁郁寡欢:“多谢,不过家中之事我处理的来。”  

“那就好。”  

欧藏华点了点头,可是看邹守益的模样,好像这次告假就不打算回来了,忍不住追问道:“谦之兄,事情处理完,还回来么?”  

“这个啊”  

邹守益沉吟片刻,才缓缓说道:“我初赴会试,心怀两愿,一则为求取功名,光耀门楣。二则欲借此良机,亲炙诸位鸿儒之教诲,以广学识。”  

“可是入翰林院以来,境遇殊异,或碌碌于案牍之间,无暇他顾,乃至食不知味。或闲暇有余,却仅余观鸟晒日之趣,学术精进之途似显滞涩。陛下虽仁爱宽宏,然性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