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 > 第三百三十二章以侍郎之身,行尚书之权

第三百三十二章以侍郎之身,行尚书之权(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明朝京城六部的办公衙门,除了刑部以外,其他的五部都在承天门前方右侧,也就是后世天安门广场的东边。  

吏部在国家博物馆正门,户部在国博停车场,礼部稍微好点,在天安凯富莱商场和仿膳饭庄那个位置。  

今日是欧藏华在礼部坐堂,时值礼部尚书·田景贤大人因病卧床,于家中静养,暂别政务。  

而礼部左侍郎·毛纪大人,因慈母辞世,悲痛之余,已循古礼归乡,行守孝之仪,为期三载,尽显人子之孝。  

所以偌大的礼部,就这么落到了欧藏华的肩上。  

这就叫以侍郎之身,行尚书之权。  

而他看到的一份奏折,就是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的。  

在这份记述中,方证大师以坚定的正义信念,挺身而出,成为了维护武林秩序与安宁的坚实盾牌。他亲自领导少林寺的众多武僧,与嵩山卫的将士们配合,剿灭了盘踞在始祖山的任我行之流。  

没有给他们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机会。  

而代价就是方证大师身受重伤,已经无力主持少林寺各项事务,只得退位让贤。  

而方证大师所推荐之人,便是他的师弟方净大师。  

欧藏华往后翻了翻,就找到了方净大师的手书,也可以说是方净大师今后的处世之道:  

心怀慈悲,则视人如己,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故曰:慈悲为怀,则天地宽广。与人方便,则德行日隆。  

这篇文章虽言辞质朴,无华藻之饰,却字字珠玑,透露出方净大师较之于方证大师,有一份更为纯粹的佛心。  

欧藏华心中更惊讶的是,方证大师所受之伤竟如此深重,不过转念一想,那东方不败也是以重伤之躯杀到京城来,好像又说得通了。  

他思索了一阵,写上自己的意见之后,将奏折放置一旁的篮子里,一会儿会有官员将其拿到内阁去。  

接下来,欧藏华就要开始安排年底的祭天和祭祖仪式。  

每年的祭天、祭祖都是礼部的头等大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完成。  

换成现代公司的模式就很好理解了,礼部是决策组、翰林院是顾问组、太常寺是执行组、光禄寺是采购组、鸿胪寺是招待组。  

另外还有协同部门工部,礼器制作组御窑厂,天气预报组钦天监。  

由于祭祀日期都是钦天监提前一年挑好的日子,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会有所改动,所以各个部门在十一月初就开始动员起来。  

欧藏华先去了一趟太常寺,与太常寺卿·刘恺一同观看了乐舞,至于读祝、设位、典仪、通赞这些环节,还在排练之中。  

“刘大人,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在仪式正式启动之前,先奏一曲乐。”欧藏华看完后,开口道:“如此,也能让在场的百官有个准备。”  

刘恺闻言,思索一阵,才神情平和的说道:“是,下官这就安排。”  

欧藏华笑了笑,继续说道:“本官前些日子作了一曲,晚些派人送过来,刘大人先彩排一番,看看效果如何。”  

刘恺有些无语的看了一眼欧藏华,原来你小子打得这个注意啊!  

不过安排在仪式开始之前,倒也无伤大雅,便说道:“下官明白,下官这段时间都会在太常寺。”  

“好。”  

欧藏华笑着点了点头,从太常寺离开后,又去了鸿胪寺,今天是《大明物华天宝录·冬篇》发表的日子。  

上一回的秋篇因为有杨慎的《西山红叶》一文,在京城、天津、南京三城卖得很不错。  

这一次欧藏华开篇选择了直接抄录关汉卿的《大德歌·冬景》: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这首小令,就洋溢着一种对恬淡安宁、闲适悠然生活的向往,犹如一幅淡墨轻染的水墨画,在世俗的喧嚣之外,勾勒出一片心灵的净土。  

而那些除了圈地之外没啥本事的土财主们,就很喜欢这个调调。  

洞悉客户之心,方能精准把握其所需所好。  

这就叫优雅而不失格调。  

以《冬景》开篇,然后就是介绍未央宫皇庄‘秋月明辉’系列的服饰,再就是冬季的饮食和养生,洋洋洒洒下来三十来页就写满了。  

欧藏华翻阅一遍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按照这个版本去复印吧!”  

“是!”一位鸿胪寺鸣赞应了一声,接过杂志便退了下去。  

在鸿胪寺坐了一会儿,处理了一些公务之后,欧藏华便坐上马车,返回欧府。  

自从确认会纳岳灵珊之后,他就觉得后院的气氛没有以前那么舒坦。  

尤其是刘箐,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连平日最喜欢的捶丸活动,都婉言谢绝了。  

欧藏华担心不已,所以下朝回来先陪刘箐,等她睡下了,才会跟岳灵珊聊上几句,安抚一下岳师妹。  

不过今天情况有些不同,因为欧藏华写了封信,求岳母欧阳夫人回来看一看刘箐。  

欧阳夫人原本对欧藏华纳妾之事有些不满,可见他一如既往的重视刘箐,也不好真的骂人家。  

她直径走到后院,看到自家女儿跟打了霜的茄子一般——蔫了,就忍不住叹了口气。  

刘箐扭头看到自家母亲,打个哈欠,憨憨的笑着说道:“娘,你怎么回来了?”  

欧阳夫人一愣,察觉到刘箐这个状态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