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

第二十三章:朱元璋的智慧(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朱元璋很相信自己的直觉。  

从开局一个碗,成长到如今大明帝国皇帝。  

朱元璋明锐的直觉,相当的重要。  

自始皇后,纵观古今五百多位帝王,唯一能够和朱元璋媲美的,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如果非要深究一下,刘邦当时还是大秦的亭长。  

而朱元璋却是连父母都会被饿死,吃不上饭的黔首。  

后世有称:自古以来得位最正的皇帝。  

哪怕是六十多岁的年纪了,但朱元璋没有丝毫老人的呆愣,思维依旧敏捷。  

只是微微沉思,朱元璋就立即发现了刚才朱英问题中的不对劲。  

“晚辈朱英,敢问老爷子如何称呼。”  

朱元璋沉思间,朱英的声音响起。  

朱元璋迟疑一下,便坦然笑道:“咱也姓朱,朱国瑞。”  

朱国瑞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却真就是朱元璋的曾用名。  

只不过比起朱重八和朱元璋这两个名字来,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朱重八算不得大名,只是小名。  

在朱元璋小有成就的时候,就给自己起了个朱兴宗,字国瑞的名字。  

不过这个名字并没有多久,知道的人也不多。  

尤其是朱元璋的一些老朋友,要么就是称呼其当时的职位名称。  

亲近的也是喊着重八兄弟。  

朱兴宗,字国瑞这个称呼,没过多久。他就没用了。  

便是直接取名朱元璋。  

在现在的大明,说朱国瑞的这个称呼,哪怕是朱元璋的皇子们,大臣们。  

也都是陌生的很。  

唯有胡惟庸,李善长,周德兴,刘伯温,汤和,徐达,常遇春等等这些老年兄弟有所耳闻。  

不过大部分都去世了,剩下的也不多。  

何况对陛下称呼曾用名,也是属于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这个曾用名之所以流传到后世,还是因为朱元璋自己编撰的一些文献中记载。  

这才流传下来。  

不过即便如此,在后世朱兴宗,朱国瑞这等称呼。  

听到后自然是无法联系到朱元璋的身上的。  

至于‘咱’这个自称。  

那就更不用说了。  

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咱’是属于淮西方言。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现在的南京城里,不少富户都是朱元璋从淮西那边移民过来的老乡。  

便是整个淮西武将集团,也是拖家带口的在这里。  

若是听到自称‘咱’的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就认为是朱元璋的话。  

那么白日里去南京城街道上走一走。  

便是能够认下五百个朱元璋出来。  

大量淮西人士在南京,还地位高贵,不是勋贵就是大户人家。  

甚至于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会下意识的模仿淮西方言说话。  

尤其是朱元璋,哪怕在早朝的时候,也是一口浓烈的淮西话。  

下方的淮西官员,也是用淮西话跟陛下交流。  

这便导致对大明现在来说,淮西话某种意义上,便是官话。  

不懂几句官话没问题,自称‘咱’总会吧。  

十多天前,朱英刚到来南京城的时候,就自然是发现了这个事情。  

路上咱来咱去的,还有各种淮西方言。  

所以对面的老爷子自称咱,朱英也不可能产生很丰富的联想。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目前而言,对于老乡都还是很不错的。  

即是姓朱,又自称咱。  

朱英自然猜道,在自己面前的老爷子,身份地位就整个南京城而言,恐怕都不会过低。  

“老爷子,看来咱们也算是一家人。”  

朱英客气的说道,倒不是说什么攀附权贵。  

若真是想攀上老爷子这条线,他还是有很多办法可想的。  

哪怕将自己身份来个不清不楚,恐怕都能得到不少的好处。  

只是就现在而言,对朱英来说却是没这个必要。  

他自己的基业,已然算得上一个庞然大物,虽然在大明地界不咋行。  

但是出了大明疆域,说是个土皇帝也不为过。  

到时候搞一下工艺改革,海外建国。  

以后世眼光提升商贸。  

日后他的国度,绝不会比这南京城会差,只可能更加繁荣。  

“是一家人,本来便是一家人。”朱元璋肯定的说道。  

经过一番深思后,朱元璋心中已然可以九成确定,面前的朱英就是自己大孙的。  

至于为何能够达到九成。  

这便是朱英自己的问话告诉他的。  

在朱英的问话中,并不是强烈的强调自己不是大孙。  

而是在仔细询问大孙的情况。  

比如一开始就问,大孙是不是失踪了。  

而后续问是什么时候失踪的。  

看似正常,实则不然。  

当然仅凭这里,还不够。  

后面听到早夭后,第一反应便是尸体失踪。  

然后又问安葬的具体位置。  

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深思下,就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从一个角度上看,朱英除了一开始说认错了。  

到后面的询问中,却是对大孙情况的好奇,而不是自信的强烈反驳。  

朱元璋虽然有些老花眼了,但这么近的距离,还是看得清晰。  

在听到安葬位置的时候,大孙眼底里那一抹淡淡的失落,被朱元璋捕捉到了。  

直觉告诉朱元璋,朱英的身世,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